新闻话题:以大漆为主要材料的漆艺在两岸源远流长,用大漆制作的工艺品因其工序繁复被称为中国古代“奢侈品”。福州是漆艺重镇,这里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近日,第二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传承和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两岸的漆艺艺术家、学者、漆艺从业人员及爱好者等共70多人参与本次论坛,大家就“漆艺如何创新应用,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怎样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漆艺”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特邀嘉宾
郑 频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朱莉燕 福建青年漆画家
黄宝贤 台湾漆艺家
廖胜文 台湾漆艺家
林芊劭 台湾漆艺家
漆艺不只是脱胎漆器
记 者:大漆(又称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编者注)的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如何让漆艺这一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
郑 频:用大漆制作的工艺品因其工序繁复被称为中国古代“奢侈品”。福建在漆工艺的传承上比较全面,镶嵌、刻画、研磨等各种技法在这里都能看到。以前,福州以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闻名遐迩。过去脱胎漆器的主要优势是坚固、轻便,但现在很多新材料的出现取代了这些优势。因此,漆艺需要在艺术价值方面作进一步提升。
大漆的可塑性和包容性非常强,漆艺的质感既可光亮也可粗糙,并且文化背景深厚,用于创作漆画很有优势。近几十年,我国漆画发展很快,已逐步成为独立于国画、油画等画种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画种。目前,福建的漆画创作在大陆各省份中占有很大份额,也走出了不少名家。除了漆画,大漆工艺还有实用类器物、空间陈设品等。
黄宝贤:在创作中,我曾试着将大漆与玻璃相结合,反复试验了两年时间。我发现,在光滑的玻璃表面喷砂使其粗化后再入窑烘烤,待大漆渗入细缝中形成独一无二斑驳的肌理后,就可以打磨出想要的图案。并且,时间越久,大漆与玻璃的黏合越牢固,作品也越华美。从我的创作经验来看,大漆可以说是产品的化妆师,艺术想象空间很大,它可附着于金属、木胎、陶瓷等各种媒材上。
两岸同源互学互鉴
记 者: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开设了漆艺方面的课程。在海峡两岸,漆艺的发展情况如何?怎样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郑 频:2018年,大陆首个“漆艺产业学院”落户闽江学院,我们增加了多个漆艺方向的课程,让学生从胎体做起,一步一步接触漆艺。学院还邀请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漆艺大师前来授课,开阔学生的视野。课程包含漆画、漆首饰、实用漆器、漆综合材料等内容。对学生来说,把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是很有挑战的一件事。一件漆器要反复打磨、阴干数次,历经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学生要坐得下来耐得住寂寞。虽然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漆艺,但漆艺人才还是偏少,仍需努力。
廖胜文:早年有很多大陆先民拎着漆皮箱、漆皮枕头等来到台湾。这些物件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今天我们在台湾的宫庙里依然能看到大漆制作的供盘、供桌等。这些年,台湾艺术院校陆续开设了与大漆工艺相关的课程,而大陆漆艺家的作品也逐步走入台湾,像漆画艺术家汪天亮的作品在台湾有不少藏家收藏。
林芊劭:我在台湾艺术大学念书时接触到大漆,它华美的纹理表现让人惊艳。2012年,我跟着老师来到福州学习,三个月的时间意犹未尽,因此我毕业后继续来福州创作探索。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给了我无限灵感。我创作的漆画《小酌彝情》就是运用彝族红黑黄浓烈的色彩和酒文化,融合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纹式符号,衍生出新的彝族酒具。我的作品还入选第四届全国漆画展。
让漆艺走向世界
记 者:漆艺在国际上认知度如何?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朱莉燕:漆器随着丝绸之路大量出口到国外,福建以出口脱胎漆器为主,如咖啡杯、酒杯等。漆艺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在欧洲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许多有钱人家里都有一些大漆家具。但现当代漆器出口较少,主要是现在工坊制作无法规模化,并且漆器在造型上还偏向于传统。如今,许多漆艺艺术家都在摸索现当代漆艺的创新应用,不断尝试新的东西。
郑 频:漆画是一种年轻而又古老的艺术形态,它注重造型、色彩和构图等,并且还有材料质感、肌理之美,在欧美艺术市场,除了艺术家、收藏家外,许多普通民众也很喜欢。我曾经在法国办过漆画个展,其中一幅抽象漆画被一个年轻人买走。画廊经理告诉我,其价格相当于这个年轻人两个月的薪资收入。其实,工艺的复杂与否并不一定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美感、艺术价值的提升才能让作品“走”得更远。
黄宝贤:在韩国、日本等漆艺传统国家,随着老匠人越来越少,漆艺面临着传承接班的问题,漆器市场也在渐渐萎缩。但我观察到,以前台湾学生都是去日本学习漆艺,而现在很多学生到大陆学习交流,甚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来,说明大陆漆艺发展得很快,市场也很大。漆艺手工制作的特性使其无法大量生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它的品牌化道路。但它的天然质感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它的艺术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其潜在价值仍有待我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