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精雕细琢,歌仔戏《侨批》“一改”打磨提升后首度亮相,于10日和13日在厦门艺术剧院连演两场,接受观众和专家的检验。本次演出也是厦门市庆祝建党百年优秀精品剧目展演的重头戏。
《侨批》由三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的著名剧作家曾学文创作,是他“歌仔戏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导演为中国评剧院著名导演韩剑英。创排至今,该剧收获了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等多项荣誉,并作为开幕大戏入选文旅部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演出阵容集中了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精英力量。其中,陈志明是歌仔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庄海蓉、苏燕蓉、曾宝珠均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此外,苏燕蓉是第一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歌仔戏演员。
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后,歌仔戏《侨批》2020年再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按照“滚动资助项目”的要求,同时为了把《侨批》打造成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侨批》剧组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一改”专家研讨会。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宁表示,希望《侨批》进一步打磨提升,攀高峰,使之成为艺术精品。主创团队认真研究专家意见,寻找突破口,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修改打磨,10日晚终于迎来“一改”打磨提升后的首演。
“修改提升作品往往比新排难度更大。因为,突破瓶颈不但需要有坚韧的精神,更需要有超越的能力和智慧。”曾学文表示,希望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能够成为全剧揭示侨批内在意味和精神指向的重要支点,演出的高潮部分也进行了情感升华,展现侨批的历史意义——为当地人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敢拼吃苦耐劳才能改变贫穷命运,“这也是闽南人下南洋的精神所在”。修改后,男主人公的三次命运转折更为清晰,把个人命运置于侨批的时代大背景之中,人物的精神立意和“侨批”的历史意义均获提升。
“一改”后的《侨批》,变化的还有舞美和音乐。导演韩剑英力图为观众带来新的审美冲击力,同时也要保持歌仔戏剧种的特点。舞美设计黄永碤给舞台加了个深约11米的斜面平台以及侨批形状的转台,打造新的舞台视觉效果;音乐设计江松明则在配器上作了不少的调整,使音乐更显张力和戏剧性,男女主人的唱词变化不少,板式变化丰富,轻重缓急更加强烈,进一步突出角色的复杂情感。
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闽南人从这里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最初到达南洋的华工,只能托熟人或同乡把银信捎带回家,由此产生了专门负责传递银信的水客。水客把性命交由无常的风浪,往返于唐山与南洋,将华侨辛苦赚来的钱和倾吐感情的家信送达千家万户,同时又把家里的回信带去南洋,慰藉华侨孤寂的心灵。在闽南语中,“信”读作“批”,“侨批”这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成了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成为无数闽南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自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之后,“侨批”引起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广泛关注。
戏迷纪凤娇说,用闽南人最熟悉的歌仔戏来演绎闽侨的这份情感,特别接地气,特别能引发共鸣,“当听到一位老华工临死前让男主人公到城隍庙帮烧一张船票,好让他魂归故里,内心真的被深深触动了”。
“抓住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题材不容易!”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表示,歌仔戏《侨批》将承载几代闽南华侨华人记忆的侨批搬上舞台,有助于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情感记忆,以心灵上的共鸣架起“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心灵桥梁,希望借助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不断修改打磨,将《侨批》打造成为厦门的一个文化品牌,并尽力推动《侨批》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