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三农网福州7月12日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居环境如何提升?针对这一问题,近日,在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教授、赖白鑫老师等的指导和带领下,闽江学院实践队深入福州高新区南屿镇五都、双龙、江口等乡村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暑期社会实践,一起问计于当地民众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实践队成员主要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
福州高新区乡村振兴办副主任周雪明热情接受了队员们的,并从乡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及公共卫生设施、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具体介绍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情况及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福州高新区近几年虽然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质量监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常态化管护运维机制、全面提高干部群众参与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生活污水治理仍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设施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精力。他表示,乡村生活污水要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势在必行;未来高新区将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积极引入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人居环境提升的工作中来,继续深化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创出更多好经验、好办法,努力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得更实、抓得更好。
实践队一行走在双龙村主干道上,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直通家家户户。在座谈中,双龙村党支部书记黄建新介绍,双龙村垃圾分类“三端并进”,前端硬件软件各就各位,中端定时定点上门收取,末端厨余垃圾变肥料。村里已建设有乡村管理驿站,集厨余垃圾处置中心、可回收物暂存点等为一体,对厨余垃圾进行就地处置,垃圾脱水后,将污水进行三级处理后达标排放。村里收集的厨余垃圾经过粉碎、发酵,制成有机肥,可用于果树、花草种植,村民可免费取用。
“双龙村垃圾分类这种做法可使垃圾减量达85%,成效明显,高新区将在全区推广垃圾分类‘双龙模式’。”黄建新自豪地说道并表示,本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发展建设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助力和村财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双龙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打造“山、泉、水”特色产业新品牌,温泉旅游不仅吸纳村民就业,还为村里带来络绎不绝的游客。特别是通过引进两家矿泉水企业,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每年也为村里增加了十几万元的村级财政收入,实现村集体、村民、企业三方共赢。
据介绍,双龙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双龙村先贤陈邦基等有识之士相继创立的“邦基书院”和“榕江书院”,培养出了辛亥革命烈士陈瑞灿、闽中游击队烈士林立香等。调研中,实践队获悉当地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的人积极捐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仅双龙村扶贫助学协会便收到企业家及村民们近百万元捐款,传承并光大先贤创立书院、尊师重教的传统,助力乡村人才和文化振兴。
在五都村,队员们听取了村庄发展规划介绍,参观了村庄垃圾分类收集点、院士旧民居改造和微景观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尤其是通过居民楼改造前后对比图,较直观地感受到村容村貌的明显变化与提升。
据实践队表示,同学们还将分赴全省各个地市,深入不同类型乡村进行调查分析与比较,努力研究、设计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与配套对策措施,加快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人居环境的提升和乡村全面发展振兴,离不开充分发挥区位和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优势以及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以及区域特色资源,人居环境整治的进一步提升,不但能刷新乡村的“颜值”,还能提升乡村的内在“气质”和村民们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赖白鑫 陈家祥 林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