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服务强 颗粒好归仓
2021-07-06   作者: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当头炮”,今年我国夏粮在历经倒春寒、病虫害等多轮考验后再获丰收。粮食丰收,颗粒归仓。6月18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宣,我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已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

粮食产后服务是粮食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一方面,粮食产后服务对于提升粮食品质、提高农民收益、推进节粮减损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相较于耕、种、防、收等生产环节的高度机械化与社会化,清理、干燥、储存、加工等产后服务能力有限,种粮户长期面临着“晒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等痛点。以烘干环节为例,因缺少专业烘干设备,不少种粮户依然选择露天晒谷场晾晒谷物。自然脱水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还是个看天吃饭的过程。尤其在高温高湿的福建,粮食采收季节与多雨寡照天气多有重叠,谷物得不到充分晾晒,极易发生霉变、发芽等情形。由此造成的粮食损耗体量不可低估。此外,由于农村空旷空间有限,许多农民无地可晒。正因如此,在粮食集中采收季节,时常可见公路两旁也成了临时晒谷场,免不了人踩车轧。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从增产稳产方面开源,更要在产后服务上节流。

作为优质粮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渐入佳境,一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各大粮食主产县落地,为广大粮食生产者提供代烘、代加工、代储等专业化服务。但总体而言,粮食产后服务能力与覆盖面依然有限,与日益增长的粮食产能不相匹配。

究其原因,在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成本高、使用周期短,投资回报率不高。在粮食生产效益普遍不高的大背景下,普通农民买不起、用不起,企业不敢投、不愿投。此外,由于农业机械创新不足,烘干机等粮食产后必需的设备质量不稳定、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也阻碍了粮食产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产后服务强,颗粒好归仓。应对粮食产后服务痛点,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发力。在政策引导上,应当充分发挥用地、用电倾斜,农机具补贴,金融保险支持等政策杠杆的作用;在科研创新方面,加强研发与推广力度,适度开发轻便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设备,推动实现耕种防收烘全程机械化;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应当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组织,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个综合命题,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全环节。只有不断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真正确保颗粒归仓,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田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