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批准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会理事福建新坦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部分项目名录)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八、传统技艺(共计46项)
“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这民谚中价比黄金的茶,说的就是福安市的坦洋工夫。该茶早在1915年就与国酒茅台一同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位列福建三大工夫红茶(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之首。
“工夫”红茶(亦称条形茶)是我国的传统名茶。这“工夫”可不是凭空而来,靠的是历史的积淀。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人胡福四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传统坦洋工夫红茶以“坦洋菜茶”为原料,芽梢肥壮或短小,有茸毛,制成红茶具味高香浓的特点。从绿叶到红茶,需经诸多复杂工序,看天做茶,手法善变,独创改单式为复式的“萎凋法”和精制筛分法,形成一套科学性的“揉茶绝活”,即“轻~重~轻~和慢~快~慢~抖散”,反复三次,从而做成最佳条索。每道工序皆有诀窍,精彩迭出。
坦洋工夫红茶的初制过程包括萎凋、揉捻、渥红、干燥四个步骤,再经过复火、筛分、拣剔等精制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从初制加工到精制筛分,经“抖、分、捞、选、簸、漂”六大核心工艺技法的十几道制作工序,形成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有光的成品。冲泡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早在清朝,福安坦洋工夫就经广州运销西欧风靡皇室。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边各县茶叶也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声名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0-1936)的五十余年里,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上万担,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都成为它的铁杆粉丝,当时每年收到的外汇茶银就达百余万元。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产量锐减。
百年后的今天,坦洋工夫在历史的基础上迎着时代风浪再次起航。在福安市委、市政府“遵循绿色发展、注重质量兴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高位推动下,坦洋工夫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中国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产品、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成为当今中国红茶标准的制订者。
同时,福安市还把坦洋工夫作为区域公共品牌,积极通过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创新制茶工艺、推广物联网技术、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和加快推动茶旅融合等多种形式,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茶园面积约30万亩,2020年毛茶产量2.8万吨、产值17.6亿元、综合产值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