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信 传承红色基因 深耕八闽大地
2021-05-24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1929年,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在闽西诞生。从此,“背包银行”的精神和“支农支小”的初心,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png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溪边组12-1号的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旧址已经和周边的建筑融为一体。

门口一块落款为“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指示牌十分醒目。

这座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490平方米。两进院落,前低后高,正楼为3层碉楼式建筑。里面的账房、司库、存款柜、算盘等都清晰地告诉参观者,这里曾经是一家信用社,并且是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

1929年10月,中共太平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响应中共闽西特委号召组织群众募股集资,创办了“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此后又在上杭县北四区、丰田区等地创办多家信用合作社。

这些信用合作社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党的领导。92年寒来暑往,一代代红色农信人在服务“三农”的火热实践中沉淀出“姓共”“姓农”“姓小”“姓民”的基因,成为农信独有的荣光和底蕴。

这些在实践中沉淀出的红色基因也是福建农信坚守的初心和使命,并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

福建农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三大主力军作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其资产总额突破10000亿元,存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贷款余额超5200亿元,均位居全省银行业前列,支农、支小、扶贫、扶绿等多项服务乡村振兴指标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目前资产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全国农信系统平均水平。 

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表示,92年的红色农信发展史让福建农信传承和保留了诸多优势,福建农信既要巩固优势,念好旧经;也要提前布局,谋划新篇。

他要求各行社坚持支农支小特色化经营,保持客户“基本盘”、农村“主阵地”;面对未来,必须着力增强专业本领,充分挖掘农村改革红利,提前做好战略布局,为全面振兴乡村找到新的发力点。

坚持党建引领 用好红色资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闽西人民群众,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在苏区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并废除了旧的信贷形式。

不过,在旧的信贷形式被取缔后,很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农民告贷无门的困难情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便利工农群众经济周转与帮助发展生产,实行低利借贷,抵制高利贷剥削”为宗旨的红色信用合作社顺应时代需求诞生了。

坚持党的领导是红色农信不变的宗旨。今天的福建农信在实践工作中践行“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务模式,走出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目前,福建农信67家行社共派驻金融助理6004名,与579家益农信息社合作,聘任乡村振兴信息员4334名,覆盖全省15136个行政村,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社区、切实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

“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务模式在基层的实践同样丰富多彩。以龙岩市永定区农信社为例,该社成长在红色农信诞生地,他们将宝贵的红色资源作为引领带动发展的源头活水,着力提升“红色农信”党建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传播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红色动力”。

在实践工作中,永定联社推行“一个支部一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便民服务模式,13个党支部以网点为单位,分为32个普惠金融服务队,在基层金融服务板块中“安营扎寨”。支部党建活动与群众宣传教育、普惠金融夜校、客户调研走访等实践相结合,让党建活动嵌入服务之中,将支部阵地建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在推动金融助理进村进社区的基础上,福建农信与省供销社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积极推动各行社与地方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益农信息社等深入合作,发挥农信社“金融纽带”作用,构建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

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福建农信积极创建特色党建品牌,当好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赶超贡献农信力量。

2.png

坚持支农支小初心

自诞生之日起,红色农信就不是以单纯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而是以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目的。红色农信是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金融合作组织。

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信用合作社有向工农银行借贷优越权,也有向苏维埃工厂及商店购货之优先权。

最重要的是,那时的信用合作社借款客户以普通群众为主,借贷数额普遍较小,期限多为短期,并且规定,春耕时期群众无种地资金的,应集中股金借给群众购房买肥料、种子等;在4-5月时,应特别借钱给穷人买米谷。

这些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方向,都与近年来福建农信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经营策略一脉相承。

92年时光荏苒,农信社的初心却未曾改变。如今,福建农信同样将支农支小作为自身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以龙岩农信系统为例,为充分激活林业金融创新的市场活力,促进林农用活林地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他们联合市林业局推出林业金融专属贷记卡“普惠金融·惠林卡”,在全国率先实现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地市级林业贷款专项贴息配套政策在全国也属首创。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通过“政策+产品”真正实现了“惠民利民”的初衷,让林农享受到了金融服务的实惠和温暖。

福建省联社龙岩办事处主任陈志扬告诉,有着红色农信历史浸润的新时代闽西农信人,更有责任不忘宗旨初心,决不能出现广大农民“求贷无门”“等贷”等现象,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等“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让普惠金融惠及千家万户。

八闽大地上,像龙岩农信一样坚守红色农信初心,敢于创新,用实际行动支农支小的故事一直在发生。

近年来,福建农信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投向结构,用好用足政策工具,主动让利实体经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截至今年3月末,福建农信涉农贷款金额3582.33亿元、占比68.6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64.08亿元、占比42.07%。普惠金融指标位居全省金融机构前列。

“背包银行” 走村入户纾民困

提起“背包银行”,人们的记忆可能会回到上世纪50年代。

不过,位于古田会址旁的红色农信诞生地展览馆里的一些资料,把农信社“背包银行”的历史又往前推了20多年。

在红色农信创办初期,就留下了农信人背包下乡和走街串巷的传统。

光阴流逝,如今,农信人下乡服务的装备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名金融助理+一台平板电脑”的背包,取代了以前“一个信贷员+一个布挎包”的形象,但不变的是“背包银行”优良传统的精神实质。

把乡亲们的事记在心坎上,把业务知识装在脑子里,把科技挎包背在肩膀上……这是新时代农信“背包精神”的丰富内涵。

“有些银行不愿意到我们这么偏僻的小山村,农信社不顾路途遥远为我们提供上门服务。”谈到连城农信社的“老乡亲”普惠金融服务队,连城县赖源乡上村村民吴林茂竖起大拇指。

原来,赖源乡上村是连城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村民主要种植毛竹、柑橘、高山蔬菜等农作物,但因地处偏僻,村民很难获取银行信贷等金融服务,一度阻碍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连城联社“老乡亲”金融服务队的上门服务,终于将金融服务送达到村里,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融资难题。

“老乡亲”金融服务队是连城联社党委打造的党建服务品牌,基层网点党支部冲锋在前,坚持每周5个半天进村入户提供现场金融服务,并坚持每次外出服务不低于3个小时,让金融服务惠及千家万户,为融入龙岩市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png

“红军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 ”

直到今天,这首军民同心的歌谣仍在闽西大地传唱。红军的精神以及红色农信的初衷和使命,也一直鼓舞着福建农信2万多名干部职工。

红色农信基因代代相传,为民服务情怀生生不息。

迈入新发展阶段,福建农信将更加坚定红色农信的初心和使命,深入提炼“红色农信”的精神内涵和服务宗旨,总结提升“背包银行”“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等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聚焦主业、服务“三农”,回归本源、深耕本土,用实际行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