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水、施肥、锄草……一大早,霞浦县三沙镇蔡洋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吴美潘就在生姜地里忙活开了。“现在到了生姜管理的关键时期,最近天气炎热,我们要保证水肥供应充足,这样长出来的生姜才个头大、产量高、销路好。”吴美潘说。
蔡洋村位于霞浦县三沙镇,地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350米,下辖4个自然村,共565人。过去因交通不便,蔡洋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支柱产业,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村财收入几乎为零。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产业,要想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019年10月,吴美潘回乡担任蔡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蔡洋村因地处偏远,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只有老年人留在村里,土地被撂荒,荒芜的土地直接影响当地村民的固定收入。”吴美潘说。
如何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让村里重新焕发活力?今年2月,吴美潘根据村中的实际情况,引进厦门名宇工贸有限公司,将村内300亩的闲置荒地利用起来,发展生姜种植项目。
想要发展荒地,第一步就要解决征地问题。“刚开始我也有顾虑,害怕和村民谈不下去,没想到大家都很支持。仅仅一个小时,我们就和村民谈妥了征地方案。”提起征地问题的有效解决,吴美潘的脸上溢满笑容。
今年3月,吴美潘等人召集村民开会。听闻村里要引进企业发展产业,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开发蔡洋村不仅能让村里变热闹,还能增收,我第一个支持!”村民林忠士举手表态,决定将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
“这两年,村委楼整修了,饮用水问题解决了,村里还准备拓宽道路,村干部的所作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现在要办产业,也是为村里做实事啊!”村里的美丽变化让村民季帮兴倍感安稳幸福,眼看着蔡洋村要发展产业,他立即站出来动员群众。
一小时后,一份崭新的征地方案新鲜出炉,村委会和村民陆续签订征地协议,村里的合作社再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一个月内,蔡洋村的征地工作和土地平整项目全部完成。吴美潘等人又吸纳60位本地村民及时种植生姜100亩,并发展10位村民,负责生姜的长期管养。
“现在村民日常种植生姜,每月可领到2000多元,村里也想让我帮忙看护生姜、负责巡山工作。”早年因病致残,还落下一身病痛,不能干重活,今年46岁的村民吴美溪每月的医药费达1000多元。这两天,吴美潘积极动员他参与村里的生姜种植项目。
土地“醒了”,资源“活了”,荒废40年的土地将变成集体经济的“聚宝盆”。“我们采用‘村委+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村里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部分资金,企业负责种子、种植技术和后期销售,赚的钱与村民们分红,还可增加村财收入。”吴美潘说,种植生姜可以带动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就业,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资源变资产,群众得实惠。种植生姜只是蔡洋村发展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步,按照“党建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蔡洋村还将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在未来三年陆续建设自然风景观光摄影点、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区、游客露营休闲区等,发展集生态农业、农事体验、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推动蔡洋村在产业振兴之路上越走越实。( 吴枋宸 陈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