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大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涌入创业。他们之中,有人搭乘共享快车“云上”立业,有人携技术而来择机转化,有人苦心孤诣弘扬传统文化;还有一群人则另辟蹊径,执意撸起裤腿、脚踩泥土,在粤港澳大湾区“耕”出农业新路。
来自广东东莞的“80后”香港青年黄惠铭近日接受中新社,介绍他打造的百亩现代化农场——“我的农场”。对农场里的每一串阳光玫瑰葡萄、每一棵水果玉米,从培育种植到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黄惠铭娓娓道来。
选择回到内地开办农场,黄惠铭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特别是作为外行人,也曾遭受质疑。黄惠铭说:“没经验可以学,也可以聘请农业专家做技术指导。开发这个农场项目,我一直抱着虚心学习、不能输的心态。”
在开发前,“我的农场”原本是一片荒废地。后经道路修复、平土、挖渠、围网、搭棚等一系列的开荒工程,才有了现在的条件。黄惠铭在这片土地上,学会了开挖掘机、做电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是一个黄金时机,我们希望用青春活力的状态投入到家乡建设,回馈家乡。现在大湾区的政策也十分鼓励我们香港青年回家乡来创业。”黄惠铭说。
如今,农场里不仅设有完整的经营体系,还采用现代化节水灌溉设备,使用自制生物肥料,以及良好的生物管理技术。黄惠铭说: “现在我香港的家人也会带着朋友到农场来一起享受生活。我们希望未来可以标准化,继续发展我们的新农业。”
在以制造业闻名的珠三角探寻农业项目,黄惠铭并不孤单。在广东江门,另一群香港“90后”团队试验出获千万元人民币投资的“鱼菜共生”创业项目。
梁立锋、罗伟特、谭慧敏,三个来自香港的年轻人组建的团队,将鱼菜共生技术与气雾栽培技术结合,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
“我们2016年带着1万元港币,就来到了江门。江门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给我们免费提供数百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开展鱼菜共生项目的科研和创业。”梁立锋回忆创业经历时说,“不要怕别人嘲笑、不要怕别人质疑。认定所从事的事业有价值、有发展空间,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一直努力在把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大学开始,梁立锋便接触有机种植、天台农场。自2014年起,创业团队在香港理工大学开展鱼菜共生种养实验,随着实验规模扩大,香港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他说:“江门是农业大市,农业设施、产业链支持等均十分完善。这座城市对农业创业项目的扶持政策很多,对港澳青年的创业尤其关注。我们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如今,大湾区正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的创业选择,农田里不仅需要劳作与汗水,更需要科技的引入和人才的留驻。农业新路为港澳有志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