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你们闻闻看。”4月28日,在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的会客室里,副总经理方舟拿来一个“戏球牌茶香水神器”,他将冲泡好的岩茶放凉后倒入瓶内,按下按钮,水汽立刻喷了出来,同时,岩茶的香气也能很直接地嗅出来。
“这些原本需要通过经验,用舌头品出来的茶香,通过这个小仪器,一下就展现出来了。有了这个‘神器’,即便是刚入门的新茶友也能轻易了解岩茶独特的品种香味、特征,会因为茶香而喜欢上茶。”方舟说。
2016年,方舟从英国华威大学大数据分析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武夷山,接过母亲手中制茶的担子。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方舟说,我的母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游玉琼,母亲从来没要求我回来,回国创业是我自己的选择,是对武夷岩茶产业的责任感,我热爱家乡这片土地,就更愿意在这里有所作为。
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考察时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方舟说,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符号之一,早已经深深融进国人的生活之中,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作为青年茶人,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平台,共同探索研究年轻人喜好,积极传播好茶文化,让品茶、喝茶的方式更加年轻和多元,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武夷岩茶的忠实爱好者和传播者。
方舟积极参加省政府举办的闽茶海丝行,把武夷茶带到了东南亚、西欧、亚欧等地。“我们努力把中国茶推向世界各地,让海外朋友喝上中国茶,了解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传播也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为广泛,让世界人民感悟认识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而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加深沉的根基。”方舟表示。
“过去岩茶技艺传承是靠师傅的手口相传,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传承。现代科技可以减少制茶的劳动强度,增加产品的稳定性,更好地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方舟在大学攻读的是大数据分析,他一直在思考着利用新技术,把茶叶生产技艺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让茶叶生产不再靠天吃饭。回国后,方舟通过物联网实时观察茶叶生长情况,结合在智慧茶园中安装的气候监测仪辅助合理安排生产,研发了电脑程控做青机,为未来智能化制茶收集原始数据并分析建立制茶技艺模型提供支持。短短几年,方舟获得南平市专利三等奖一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
2018年,方舟着手生态茶园改造,将“生态科技”融入茶园建设。第一批示范基地位于九曲溪上游,面积达1200余亩,其中200余亩套种珍贵阔叶树。融入“生态科技”的尝试还远不止于此。在燕子窠基地,方舟在千亩茶园套种大豆。茶豆间作,不仅能提升地力,还能提高茶品,根据不同季节见缝插针套种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作物,并导入捕虫板、捕虫灯等“绿色防控”新成果,除草也坚持人工,杜绝草甘膦等化学农药。今年,方舟又引入微生物防控,以虫治虫。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武夷山的燕子窠生态茶园调研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这为我们茶人指明了方向。”方舟认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新型茶人可不能只会按照老方法管茶、做茶、卖茶,得为茶产业插上智慧的翅膀、科技的翅膀,讲好茶故事,才能更好地做好茶产业。知识和科技给制茶这个被认为传统的行业,带来了更多丰富性和可选择性,等着我们不断去发现、去探索。
今年武夷山市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鼓励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助推武夷山生态茶园建设。对于未来,方舟信心满满:“作为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和武夷山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我将通过南平、武夷山的团组织和涉茶的青年组织把行之有效的科技手段进行推广和普及,多向科技特派员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武夷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