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与种业创新,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双翼。
得益于地理与气候优势,福建生物多样性丰富,育种材料繁多,种业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较之下,复杂的丘陵山地地形,碎片零散化的土地经营模式,天然不适宜机械化生产。在北方平原地带如鱼得水的大型农机无用武之地,小型轻便化的机具则因自重小、动力不足而力有所不逮。“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俨然是种植业的痛点。
尽管精致农业、古法生产渐成趋势,但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仍是必由之路,农机研发应用推广亟待破局。
首先要从“有机可用”入手,进而进阶到“有好机可用”。通用型机械多、专用型机械少,普通机械多、智能化机械少,是当前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推相结合,汇聚农机企业、农机协会、农机社会化服务企业等多元力量,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健全农业机械化产业体系。
良种配良法,良机同样要与良法相匹配。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不高,不仅取决于农机好不好用,更与农艺是否相匹配有关。传统品种特性、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耕作模式,往往与现代农机格格不入。农机与农艺,应当是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关系。农机与农艺部门应加强协作攻关,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一系列技术和操作规范,通过农艺适应农机,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
现代农业科技的最终落脚点,是田间地头与生产一线。然而,当前我省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相对有限,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是主要经营模式。小农户对现代农机具的接受意愿与接受能力较低,由此导致农机推广不畅,市场蛋糕做不大,农机研发与生产者积极性不足,农业机械化进程迟缓。面对这样的情况,既需要有“有形的手”,通过财政补贴、金融倾斜等手段,撬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更需要“无形的手”,以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健全农业机械市场体系与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