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坝头村:践行“两山”理论 打造美丽畲村
2021-04-23   作者:范飞龙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南阳镇坝头民族村位于寿宁县城关东部,下辖帽底(畲族主要聚居地)、坝头和上洋边三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20米,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近年来,坝头民族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开展植树复绿、保护农田水源等工程,依托南山脚下、渔溪源头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盘活自然风光等要素,让资源变资产、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在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实现脱贫攻坚的同时,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畲村。

图片1_meitu_1.jpg

修复生态护岸,水沟变溪流。过去由于受强台风降雨袭击,村庄河道周围的农田和道路多处出现塌陷,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产和出行安全。为了保护农田和水源,坝头民族村大力修复生态护岸,拓宽河道,让原本只有一两米宽的水沟变成现在七米宽的溪流,并在河道适宜位置修建拦河坝、定期清淤。委托专业团队,设计符合群众理念的鹅卵石景观步行栈道,安装畲寨庭院路灯、仿古木栏杆,并就地取材,建设原生态鹅卵石花圃,为村庄增添别致的美丽。

实现“坝头梦”,修路复绿两不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为了改善村庄交通条件,坝头民族村自2017年便开始修建硬化村内巷道,打造两条产业路,并在2019年投资800多万元修建一条长2.2公里、宽7.5米的沿溪公路。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在道路两旁和一些闲置地处见缝插“绿”,栽种银杏、香樟、桂花、樱花、碧桃、茶花等名贵树木,实现了坝头民族村几代人安全出行的“小高速”梦和满村复绿的“坝头梦”。

图片2_meitu_2.jpg

村委搭台,群众唱戏,共建美丽乡村。为了打造和谐美丽的坝头,村委自2019年以来,按照“拆到位、扫干净、摆整齐、抓美化、保畅通”的要求,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村庄清洁行动,对村道巷道河道进行清扫,不留死角,并将人居环境整治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教育,有效约束村民的不良卫生习惯。对村庄垃圾进行“三定”清理法,定点倾倒、定时收集、定时清运;建设污水处理管网,整治村庄污水横流问题;为沿路菜地、田园围上原生态木制栅栏,美化乡村。在村委的积极宣传和带动下,群众配合村委先后拆除灰楼16座、鸡圈鸭舍24个,部分群众还自发打造“乡村最美庭院”,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刚柔并济,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建立“红黑榜”机制,明确奖善罚恶导向。推选6名支持村庄公益事业的“身边榜样”,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示在民情议事长廊上表彰宣传,积极引导村民向身边的榜样看齐,鼓励和弘扬村庄正能量。同时在宣传栏和微信公众号设置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违规修坟和在河道乱扔死鸡鸭等不文明现象敢于亮剑,着力打造“刚柔并济”的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严厉的整治行动和通报批评,村民们的观念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全村的乡风文明得到了有力提升,河道更干净了、山更绿了。

落实河长制,守护绿水青山。发挥河道专管员作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每天早晚各巡河一次。专管员随身携带垃圾袋,自制成具有坝头特色的可伸缩式捞网和木梯,及时清理垃圾,拔除岸边枯草,防止阻塞排水沟,确保水流通畅。两年多以来,累计巡查河道1000余次、3000多公里。同时在乡风治理、民风转变过程中,逐渐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形成“人人关心河道、保护河道、美化河道”的强大合力。

图片3_meitu_3.jpg

依托生态优势,将资源变资产。由两委村主干带头分别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结合机制,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利用坝头村位于南山脚下具有天然纯净水的稀缺资源,打造“喝着南山顶泉水长大的葡萄”品牌和发展水产养殖。大力支持乡贤回乡创业,成立山源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石鳞养殖。近年来,坝头村依托生态优势,兴起了各种特色产业,葡萄100亩,小龙虾19亩,石斑鱼9亩,特色水果八月瓜和黑老虎60多亩,石鳞5亩,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

“山还是那座山,村已不是那个村。”坝头民族村积极探索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之路,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已由曾经贫穷落后、深处厢闺的小山村,华丽跃升为党心凝聚、民心所向、产业兴旺、村庄秀美、生活甜美的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