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东山县地处东南沿海,是全国第六、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面积249平方公里,人口22万,是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
多年来,东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载体,着力生态发展之路,实现全岛绿化率超9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占比率9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木麻黄下,红色光辉照后人
“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解放前,东山海岛生态脆弱、发展落后、风沙肆虐,“四有”书记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战天斗地14年,植下8.2万亩木麻黄,改善生态、拔掉穷根。“为子孙后代建起一道沿海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东山群众每到清明“先祭谷公、后拜祖宗”33年相沿成习,感恩谷公之情,不忘生态之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入新时期,东山更加呵护生态、重视生态、建设生态,突出“一个愿景”,以生态引领发展始终;建好“二套机制”,为生态建设强化保障;调和“三色基调”,为发展打好生态基础;打通“四个通道”为产业提升“生态+”效益,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在一代代东山人的不懈努力下,森林覆盖率从0.12%增长到现在的27.86%。2012年来,东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3%、10.4%。作为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东山五次蝉联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获得全国中国候鸟旅居小城、十大美丽海岛之首等一系列荣誉。
生态故里,绿岛蓝湾新家园
东山把生态作为“生命线”,爱护生态犹如爱护生命。海岛处处披绿装,“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绿化1万亩”,将3.12“植树节”拓展为整月“植树月”,三年来累计投入1.9亿元造林近2万亩,全岛绿化率超94%。2020年有林业用地10万亩,生态林7万亩,木麻黄种植1.6万亩,各类森林蓄积量37万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
海湾绵绵滚蓝潮,作为省重点打造“六湾区”之一,东山以实施海湾、海滩、海岛、海水、海砂等“五海”保护为抓手,为湾区经济赋能、蓝色产业强基。率先在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设高潮位内侧200米限建区。三年来,清退或迁移对面屿等无人岛周边渔排超3.5万格,让“无人岛、有人管、有人治”。
城乡年年换新颜,着眼“生态宜居、暖色家园”,东山全力建设饮水安全网、环卫保洁网、污水处理网“三张网”。投入5.6亿元建设岛外引水第二水源工程,投建日产5万吨的第二水厂,完成红旗水库870余人搬迁安置,从源头上保护东山唯一水源地生态水质安全。新建长山尾等3个污水处理厂,铺开建设134公里污水管网和16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覆盖全岛、城乡一体的污水收集系统。
产城之间,金波银潮滚向前
东山把生态作为“发展轴”,始终走生态发展之路。水产跨向“精深”,海水养殖产量27万吨,水产品出口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前列。建成全市最大远洋捕捞船队,2019年产量3.4万吨。全县电商企业154家,2020年电商交易额24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迈向“特色”,用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市农民创业示范园等平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引入推广台湾青枣、莲雾等优新水果种植,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建成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拥有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万亩,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141元,多年稳居漳州全市第一。
工业转向“集约”,实施“退城入园”,推进企业集中排放、集约发展;实施“三高禁入”(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加快产业转型,三年来累计投资55亿元实施134个工业和技改项目,12家企业列入省级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项目。
旅游走向“生态”,谋划“一带、两点、全域”的生态旅游格局,成功举办环东山湾汽车拉力、帆船帆板、国际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活动。近年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高位增长。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4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