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亲自推动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自2017年底以来,第五批福建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真抓实干、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推动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党群社群关系更加融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为讲好驻村故事,弘扬驻村精神,本网首批推出省派福州、莆田驻村干部系列相关报道。
中国福建三农网莆田3月15日讯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莆田市驻村干部紧盯脱贫攻坚任务,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倾情帮扶,充分发挥了一线“尖兵”作用,为贫困村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群众关切的急事难事,办成了一系列引领发展、惠民利民的民生实事,让贫困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应有贡献。三年来,10个省派莆田驻点村共引进资金15912.5万元,实施项目221个,125户416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为衔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绿水青山带笑颜
坚强的班子就是一座座堡垒,就是一面面旗帜,让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变身美丽田园村。莆田市始终把驻村干部作为党的扶贫政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把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跨行业融合、跨领域连接,增强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桥梁纽带、引领带动作用。
仙游县潭头村从原来的破败不堪到如今发挥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可谓今非昔比。潭头村的蜕变,是莆田市扎实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
潭头村辖有上潭、下潭两个自然村。因历史原因,自然村之间恩怨不断,早期各自开一条通往村外的道路。两村虽毗邻而居,却没有村道互通,来往需绕道十多公里,交往的不便进一步加剧人心隔阂。
驻村后,第一书记吴建展以此为突破口,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攻坚克难,多次上门做上下潭头村民的思想工作,将两个自然村之间仅800米的村道打通。“连心路”的开通,让群众之间的心融合在一起。他抓住“路通心齐”的有利契机,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为主线,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整村发展规划。在上潭自然村发展产业,种植金线莲及油茶;在下潭自然村保护古民居,发展旅游业。在挂钩帮扶单位的大力推动下,金线莲及油茶种植基地发展良好,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稳定脱贫。随着村级组织的增强、民生设施的改善,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
近年来,莆田市驻村第一书记着眼于培育带不走的工作队,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带领大家外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充分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三年多来,10个省派驻点村开展学习教育320次,召开“三会一课”611次,建设修缮村部3处,新建村务公开栏22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8名,发展党员24名,村主干业务培训346人次,制定并完善支部和村部相关制度106个,还打造出“艰苦奋斗主题馆”、“陈国柱故居”等党建教育基地。
“自己连扶贫政策都没吃透,怎么为村民办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让村里脱贫。”这是荔城区下垞村驻村第一书记祝考泓经常对村干部说的话。驻村三年,他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村里没有超市、饭店等种种困难,一个人吃住在村部;平时不断加强自身对扶贫政策的学习,将群众工作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自觉维护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所有驻村书记第一时间返村带领党员干部开展疫情防控斗争,全力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积极稳妥推进复工复产。仙游县菜溪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永华个人带头捐赠50kg医用酒精,筹措口罩3000个,保障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秀屿区汀港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海风联系派出单位至挂钩村开展扶贫慰问,送上口罩、酒精、米油等抗疫生活物资,并发动村“两委”捐助2000个儿童口罩用于春霖小学开学复课。
产业造血:为有源头活水来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脱贫攻坚就不可持续,乡村振兴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莆田市驻村第一书记围绕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如何持续帮助群众增收等方面献计出力,带领村“两委”干部、致富能人,统筹各方面资源,打造农业种植、乡村旅游发展、入股企业分红、光伏发电、土地流转等“造血工程”,向市场找销路,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三年多来,10个省派驻点村共实施生产经营性项目51个,创办村级经济实体14个,其中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2个,引进百万以上规模企业2家。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尽管面临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考验,10个省派驻点村仍旧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建设,多数项目已建成并逐步开始产生收益。2020年,10个驻村点每村平均经营性村财收入达25万元,其中村财收入达20万元以上有8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64.2元。
依据村情实际,各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谋产业,定规划,抓落实,成功打造了“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强”的贫困村产业发展“花园模式”。涵江区白云村与福建农科院果树所开展技术合作,流转土地100亩,种植高优蜜桔,省农科院果树研究院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打造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仙游县菜溪乡石峰村整理种植油茶150亩,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引导119户村民加入合作社;荔城区下垞村引进台湾人投资的九华梦幻谷实业有限公司,打造九华梦幻谷项目;城厢区径里村投资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部分楼层出租8年产生村财收益100万元;仙游县石山村投资入股优质企业325万元,今年村财收入达33万元;涵江区西音村投资70万元建造5000平方米的香菇种植大棚,建设香菇生产产业示范基地,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抓住了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就牵住了促进群众增收的‘牛鼻子’。”省派驻菜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永华说,这几年村里积极发展油茶生产,在后塘建设10余公顷油茶基地,已开始挂果初产。全村现有油茶100余公顷,每年群众可收入15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莆田市注重引导驻村干部在产业扶贫道路中做实做细扶志、扶智工作。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学用技术、创业创收,坚持因户施策,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扶持其自主创业;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扶持其发展力所能及的种养业;完全丧失劳动力的,通过扶持其入股合作社等带动增收,从根本上转变困难群众的等靠观念,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共同带领家乡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截至目前,莆田10个驻点村皆稳定脱贫,4个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