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这是2012年3月7日习近平看望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更早前的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就深刻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福建从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不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守护好绿水青山。至2020年,我省森林覆盖率持续41年保持全国首位,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全国第一,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我省努力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扶贫新路,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
绿色促发展,生态助脱贫
在三明市明溪县,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途经越冬,当地良好的生态,吸引不少候鸟成为留鸟,也吸引来一批批观鸟爱好者。2017年,在政府出资支持下,该县夏阳乡旦上村80多户村民组成全省首家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观鸟旅游合作社,在村里建立6个能欣赏野生白鹇、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的观鸟谷和生态观鸟走廊,培养农民“鸟导”,成立“鸟友之家”。至2020年,共有5000多人次来旦上村观鸟,合作社分红两次,每户分到500多元,余下收入用于继续发展。旦上村还带动隔壁两个村“跨村联建”,用扶贫款入股共同发展观鸟旅游。
森林覆盖率高达81.97%的明溪县,曾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依托良好生态,明溪除了发展观鸟旅游产业,还培育了贡米、淮山、金线莲、猕猴桃等一批生态新兴产业,带动贫困人员脱贫致富。2019年底,1641户492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4月,明溪县实现脱贫摘帽。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村”代表了福建村落的典型位置特征。近年来,我省抓住“山村”特色,践行“两山理论”,将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大力扶持发展森林康养和休闲旅游产业,释放生态红利。2019年以来,我省安排森林旅游补助资金47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人均增收21408元;2020年,全省森林人家共749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46户,户均增收18190元。
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发展了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大山添新绿,百姓增收入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改革创新没有停步。率先在全国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林农资产,实现林业发展“有钱投”;率先探索商品林赎买,通过赎买、租赁、置换等方式,让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借“林”扶贫,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扶贫模式,让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大山添新绿,百姓增收入,2019年6月,武平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福建充分发挥林业在山区林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大力扶持林下经济,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16年以来,通过积极引导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帮扶单位+公司+贫困户”“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优先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71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977元。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守护这片山林,让这片山林变成金山银山,回报国家和社会,造福子孙后代。”三明市胡坊镇的护林员老邝说,过去他家境贫困只能勉强糊口,是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帮他通过小额信贷贴息入股林业总公司,同时聘他为护林员,每年增加1万多元收入,让他脱了贫。
像老邝这样的“新晋”护林员在全省还有800多名。2020年以来,我省加大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并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工作,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聘用89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户均年增收9419元,实现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红利不断释放。2020年4月,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福建,将继续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路径,从“生态扶贫”转向“生态富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