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三点,南安洪梅镇梅溪村溪内祖厝广场前的老五都手工米粉厂里的工人就忙碌起来了:把提前发酵好的米团下锅煮熟,放凉后挤条挤丝……从凌晨到黎明,米香四溢,唤醒了乡村。
“以前,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做米粉,五都米粉远近闻名。三四十年来,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渐渐地,村里已经鲜有人做米粉了。如今我们又把这老手艺找回来,村两委牵头设立专业合作社,让‘古早味’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亮点。”梅溪村党支部书记孙连法说。
请教老师傅、实验新配比 重新做出记忆中的味道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
“小时候,经常看着爷爷、父亲在家里做米粉。听老人家说,那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米粉,全村每天能做出二三十担米粉,但是做米粉比较辛苦,后来越来越多人外出打拼,就没人做了。这一特色如果能重新找回来,将成为我们村的乡村振兴新亮点。”去年,梅溪村谋划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时,孙连法提出了“办厂生产老五都米粉”的建议,获得村两委和村民的赞同。“我们都很怀念米粉有点酸的味道。”大家纷纷表示。
该项目也得到洪梅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该镇组织村两委到武汉、诗山、安溪等地参观学习米粉生产设备、经营模式,指导村里成立五都米粉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注册登记、卫生许可等相关事项。梅溪村利用溪内祖厝广场前的闲置集体土地,建起了米粉生产车间,购买了生产设备,聘请村里面曾经做过米粉的村民当技术员,还为两位贫困户农妇提供就业机会。
为了保留老五都米粉的酸味特色,孙连法带着村两委成员向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请教,学习米粉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我们村米粉的原料为特早米、两种中季米、陈年米,但是每种米要加多少,以前老人家都是凭感觉。既然我们要生产,就要弄清楚具体的配比标准。”润米、磨浆、脱水发酵、搅拌、捏团、煮米团……试验了两个多星期,孙连法终于找回了记忆中老五都米粉的味道。
去年9月底,米粉厂正式开始运作。“手工米粉需要人工揉粉捏团,下锅煮团时,要特别注意熟度,太熟、不够熟都不行。”技术员说,“前几个月,孙书记几乎每天凌晨三点就来厂里,一起做米粉。”除了孙连法,村里的巾帼志愿者也纷纷为厂里出力,早起到厂里帮忙,晾晒、装箱、打扫卫生,一丝不苟。
供不应求、扩大规模 “古早味”米粉有点“火”
大家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老五都米粉一开卖,就受到了村民和在外乡贤的欢迎。
梅溪村妇联主席许碰珠告诉,现在米粉厂每天生产一两百斤,供不应求,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村民有时一天就买了90斤,还有北京、长沙、三明、厦门等地的乡贤纷纷打电话预订,现在厂里不仅没有一箱库存,还接受预约1500箱。“原料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发酵制成的米粉,食用后不会腹胀,大家都很喜欢,就连煮米团的米汤也很受欢迎,常常一大早就有二三十位老人家带着锅碗排队盛免费的米汤,有的从七八公里外特地赶来,就为喝上一口米汤。”
看好老五都手工米粉市场前景,孙连法表示,春节后米粉厂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订购的设备已经到位,招工方面将优先照顾村里的贫困户,增加他们的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这边米粉厂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那边重新找回来的老五都米粉制作技艺正在积极申报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老五都手工米粉特殊的制作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吃到健康的美食,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动力。”梅溪村村干部曾阿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