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说驻村”系列报道之七】立“志”脱贫 借“风”振兴
2021-01-26   作者:方芳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亲自推动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自2017年底以来,第五批福建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真抓实干、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推动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党群社群关系更加融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为讲好驻村故事,弘扬驻村精神,本网首批推出省派福州、莆田驻村干部系列相关报道。

中国福建三农网莆田1月26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第五批省派莆田市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志智双扶,推进文明乡风,帮助贫困村补充精神之“钙”,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开启了贫困村的腾飞之路

山乡立新志

大山无言,脱贫有声。

径里村,位于城厢区灵川镇西北部,地处壶公山山麓。过去因偏僻落后而被戏谑为羊肠小道里的村落,是省级贫困村。

微信图片_20210126183251.jpg

赵海滨是径里村驻村第一书记。缘于一次集体活动,他与小苏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帮助困难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赵海滨组织成绩优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参加福建省海事局主办的航海夏令营活动,小苏上四年级的妹妹便是其中之一。

“这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不爱说话也不爱出门,参加完2周的活动,回来都会主动来跟我们打招呼了。”活动结束后,外公欣喜地告诉赵海滨。

通过深入了解,赵海滨得知这也曾是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父母勤劳朴实,生活虽不富裕,但日子总是甜的。天有不测风云,在小苏12岁时,其父不幸患病离世,家里因治病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十多万元债务。多年来,靠政府补助和体弱多病的母亲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勉强供3个孩子念书。

对于小苏家的情况,赵海滨十分重视。得知小苏马上就要高考,他时常去家访,做好心理辅导,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努力学习。同时他争取区里扶贫资金和公益性岗位,让小苏母亲当上村级保洁员,拿上“固定工资”。

精准扶贫春风起,好事接二连三来。2018年,小苏家脱贫了,她也考入莆田学院。然而,不小的学费开支,让这个刚脱贫的家庭顿时又陷入了拮据中。为此,赵海滨跑前跑后争取资金,并在省派莆田驻村干部领队林友隆的捐资支持下,筹得社会义捐23000元,加上每年5000元补助金,让小苏顺利上了大学。

三年来,家访中、电话里,赵海滨的关怀不绝于耳,化作绵绵细雨,浸润着贫困学子的心田。

在帮扶干部的感染下,沉默内向的小苏逐渐打开心扉,变得积极乐观。进入大学,她主动加入学院自律会,忙碌穿梭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垃圾分类、关爱留守儿童、陪伴孤寡老人等,自所能及地将爱心传递给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的她利用周末、晚上时间兼职做家教,实现生活费基本自给。寒暑假在家时,她帮助母亲分担家务,还时常用“自强与勤奋是可以战胜贫困”来教导弟弟妹妹。三姐弟不仅懂事乖巧,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

离开家乡后,小苏渐渐发现家乡绿水青山的背后,却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思想不开拓。而今已是大三学生的小苏,对精准扶贫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扶贫干部和社会各界好心人的扶持帮助,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前程和希望。”从乡村走出来的小苏,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希望接力扶贫,反哺家乡。

“过去那个一说起家里的情况就哭的小苏,与现在对未来侃侃而谈的模样大相径庭,这就是扶贫的力量。”赵海滨欣慰地说道。

微信图片_20210126200624_meitu_1.jpg

浇树要浇根,扶贫要扶心。赵海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动多方力量开展结对帮扶、爱心捐赠、奖学助学等活动,将温暖带给山区的孩子。同时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把“腰杆挺起来”。2020年全村有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起新楼房,5户参加村公益性岗位或进村扶贫农场工作,3户在家门口开办起“日有喜”扶贫超市,户户脱贫有奔头。

而脱贫的背后,是崛起的加速度。

短短几年间,径里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赵海滨与村干部立足休闲旅游库区村规划,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断绿化美化,铺设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逐步完善休闲广场、移民活动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将移民历史文化上墙,引导村民演奏十音八乐,不仅让村容迎来华丽蜕变,也让游客感受到独具一格的乡愁文化。

图片1.png

眼下,径里村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灵华公路项目方兴未艾,火热的建设热潮令人振奋。待隧道打通后,这里到莆田城区的距离将缩短至不到10公里,届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渔村沐新风

“在农村,递根烟话匣子就打开了。”这是驻村第一书记杨海风拉近与村民之间距离的“秘诀”。

微信图片_20210126115433.jpg

2017年底,中核华辰选派优秀年轻的党员干部杨海风到秀屿区埭头镇汀港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汀港在村年轻人少、中老年人多,一个85后如何和村民有共同话题?于是,他琢磨出办法——随身携带一包烟,尽管自己平时不抽。

一来二去,他便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赢得大家的信任,打开了工作局面。

“听说在莆田沿海,没有上百万是娶不起媳妇的?”“其他人办喜宴都是大请,我不请,面子上过不去,也没法交待……”面对过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的不良风气和百姓不能承受的人情之重,杨海风决定痛刹陈规陋习之风。

说干就干。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村规民约”应运而生,入户宣传紧锣密鼓。然而,如何让其真正“活”起来并发挥作用,成了他头痛的问题。

很快,考验便来了。恰逢村主任筹备儿子的婚宴,杨海风抓住契机,主动上门道贺,并借机与其家人促膝恳谈,晓之以理、4动之以情,最终成功劝其带头简办婚宴。首“战”告捷,他趁热打铁,又花一周时间遍访其他5户欲办喜事的村民。在党员干群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滚雪球效应”,“新村规民约”在汀港村落地生根,高额聘金和大操大办的陋习有效遏制,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得以进一步弘扬。

他将此次移风易俗经验归结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即为树立典范,带动集体。”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杨海风动员能歌善舞的村民带头教学,组建村民广场舞队和乡村乐队,幸福院、民俗馆随之落成。据悉,汀港民俗馆是目前秀屿区唯一的乡村民俗馆,精心还原莆仙经典农家小院,集中展示汀港村的风土人情和朝代更迭文明演变的文化印记,共设票证标花、农耕器具、耕读传家、百工巧匠等15个展区,展品达2万多件。

村庄的新面貌,得益于村党支部这面红旗“扬起来了”。驻村以来,杨海风沉下心与党员干部、村民交流谈心,增强村干部的初心和为民办实事的信心,借换届选举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他还向“娘家”单位求助,组织动员致富带头人募捐,共筹集300多万元,建成一栋崭新、配套完善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为村“两委”办公和党员组织生活的开展提供阵地保障。

微信图片_20210126115651.jpg

汀港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前山后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做工程出身的杨海风,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抓产业、拉项目、请专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他与村干部筹集补助资金300余万元、项目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逐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汀港村以不俗的成绩回馈着这群筑梦人,先后获得“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福建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莆田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振兴之路艰且阻,但杨海风的帮扶决心坚如磐石。为制定一份符合实际的旅游扶贫规划,他自掏腰包多次驱车往返于福州、厦门等地,对接多家景区投资企业,协调设计单位、专家、村民等反复论证,将原规划七成多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用踏实肯干换来了群众满意的微笑。“杨书记年轻有为,有想法、有干劲!”这是村民对他的评价。

“汀港500吨级陆岛交通码头完工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正在完善……”谈及村庄变化,退休老教师林文贤言语里藏不住自豪。

微信图片_20210126204743.jpg

如今,汀港村独具山海特色的乡村旅游渐入佳境,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每月慕名而来的游客有上千人次,紫菜、海蛎养殖、手工线面等特色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