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屏风门,用旧材料砌成。
旧酒缸种上一茬野花,成了一小景。
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
“小心一点,不要跑太快。”傍晚时分,芗城区石亭镇龙秋村67岁的村民陈木水带着一对7岁的龙凤胎孙子女在村里的榕荫公园玩耍,榕树下不时传出孩子们银铃般的嬉笑声。
坐在榕树下的石板上,陈木水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棵百年古榕下,以前是村民堆积杂物及乱倒垃圾的地方,一片狼藉,没想到现在清理干净了,树池砌上了,地面硬化了,石桌石椅安放好了,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园。
龙秋村曾经脏乱差现象严重,村民随意占地搭盖,猪栏、牛棚、鸡窝甚至旱厕杂乱无序。去年以来,芗城区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八项行动”,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龙秋村开始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蝶变。
“你看,这里原先是村民弃用的旧猪圈,现在拆掉了,种上一些花草,成了一个小花圃。”龙秋村村书记陈金海说。
“没有大拆大建,只是将原先堆积的垃圾清理掉,修旧如旧,尽量恢复原状。”负责旧村改造的春天生态集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张景明说,为了留住乡愁记忆,多名乡村规划师在设计阶段,就力求不改变古宅的基本格局,只是根据每座宅子的特点做一些细节上的修改,墙体由黄泥砖堆砌而成,屋顶则是在木框架上铺上清一色的红瓦。
这种修旧如旧的旧村改造理念,在全村各个角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
“这古祠堂边上原先是一些旧猪圈旧土坯房,现在拆除了,古祠全貌完全展现出来,边上种一些绿植,成了一道古味的风景线。”石亭镇党委副书记蓝晓华说,乡村美化要因地制宜,注重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和建筑特色,加大对古遗址、古巷、古井、古树、古祠堂等的修缮和保护力度,坚持留住“旧”,并赋予新功能,让老建筑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留住乡愁。
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旧物
“还别说,挺好看的。”傍晚,65岁的村民陈侧在村口的村民公园散步,看到镶在墙上的两个旧酒缸时,笑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旧宅角落里,几个早就弃用的旧酒缸,经乡村规划师之手,居然登上村口的景观墙,缸口种上一茬野花,成了一小景观。
“我们的绿化基本上没花多少钱,一草一木都是从古宅或者附近区域移植的。”张景明说,龙秋村以龙作为文化底蕴,所以植物采用本地龙吐珠作为村花,搭配一些其他乡土树种作为点缀,较大的区域则种植食用的蔬菜、野菜类植物,由村民管理养护。“这片小绿化带种植的,就是村民平时爱吃的片仔癀草。”
“不仅节约了经费,还使绿植很好地保持了乡土气息,让古村不变味。”在规划和旧村改造中,张景明和他的伙伴们坚持少用钢筋、不锈钢、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古村里的各种摆设以及墙上的装饰,诸如石凳、木质装饰物等,都是规划师就地取材,从村民丢弃的物件中“淘”来的。
走进龙秋村的村民公园,一堵用红砖砌成的屏风门引人注目。这个门有着闽南特色的燕尾脊,古色古香,墙上还镶嵌几个旧磨盘。公园里的休闲桌椅也挺特别,桌子和椅子脚是用旧砖块垒起来的,上面铺上旧石板,就成形了。
再看仔细些,你还能发现,这里所有的材料都是旧的,旧砖头、旧条石、旧瓦片、破水缸、旧酒罐、旧磨盘等,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在榕荫公园,几位老人要下台阶,正扶着台阶边的护栏。仔细一看,两根护栏居然是两根有些弯曲的大树枝。
“在整修榕荫公园时,发现边上这棵龙眼树有几杈树枝偏矮,村民路过时容易碰到头,于是锯了下来,加以利用,成了边上台阶的护栏。”陈金海说。
挖掘文化 讲好乡村故事
“这是都司府,是本村先贤陈后贤祖厝,他曾任广东都司,所以叫‘都司府’。现在周边的搭盖基本清理完毕,力求恢复历史原状。”在一幢古香古色的宅居所,陈金海停下了脚步。
陈后贤出自龙秋村,为明万历壬辰科的武进士,先后任巡按、福建监察史、御史,是从龙秋村走出去的最大的官员。
“在这次旧村改造中,我们将陈后贤祖厝重新恢复,修旧如旧,把先贤文化挖掘出来。”张景明说,后续计划对这幢古厝进行修复,保留原有文化调性和肌理,还原其风貌,并作为龙秋家风家训馆的主要载体和民风民俗的展示地点,讲好乡村故事。
作为全镇首个整村规划示范村,龙秋村成功的旧村改造模式,给石亭镇乃至芗城区其他村庄的旧村改造提供一条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目前,塘边村、下高塘村等也在如火如荼改造中。
石亭镇镇长戴雅和说,农村旧村改造及乡村振兴,就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就地取材、创新变废为宝,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示范村、精品村,在规划建设中,要把“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让农村彰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