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大工程,不仅要推动乡村物质文明的深化发展,更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南平市延平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在巨口乡、王台镇、峡阳镇等地推行乡村文化振兴试点,通过搭建三个平台、坚持三个促进、推行三个模式,探索建立了可复制推广的有效做法。几年来,“古厝生态银行”创新机制,“三堂改书堂”特色做法,“延平乡村艺术季”品牌活动,“王台百合特色文创小镇”等一批文创基地应运而生,创新了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活化、村民精神面貌提升、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创意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激发活力提供特色范本。
搭建三个平台,盘活乡村文化资源
为满足乡村文化需求,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延平区通过搭建“古厝生态银行”民间资本引入平台、“三堂改书堂”群众参与平台、“文化阵地复兴”政策对接平台三个平台,聚焦乡村废弃、闲置学校、礼堂和祠堂等场所,形成“政府+社会+村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和参与机制,将旧场所修缮改造成新时代文化阵地。
众所周知,盘活文化资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靠财政资金缺口较大。延平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在巨口乡先行先试“古厝生态银行”建设模式,成立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搭建网上信息平台,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把闲置古厝、古宅、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产进行整合,集中委托、集中管理,再以“以租代修”的方式,推动社会资本对古厝资源维修和利用。目前平台已有8个村闲置文化资产入驻平台,成功吸引了10多家国内文化旅游企业前来洽谈项目。
根据农村祠堂、礼堂、庙堂等场所,群众易集聚,交流多等特点,峡阳镇通过发挥群众主体参与作用,对现有的祠堂、庙堂和破旧的礼堂进行低成本改造,引入“四室”“五榜”,使祠堂、礼堂、庙堂成为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的苏区纪念馆、农民讲习所、文明实践站。几年来,延平区在各乡镇推广“三堂改书堂”经验,244个行政村的祠堂、庙堂和破旧礼堂成功嫁接改造为186家新时代文化阵地。
长期以来,延平区积极争取和整合运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试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中央和省、市、区政策资金和政府专项债资金,倾斜支持文化阵地建设,探索乡村文化阵地复兴计划。通过利用政策资金修缮改造了巨口九龙礼堂、王台井窠礼堂、王台新坑学校、王台电影院等一批多年闲置、破损严重的文化场所。在保留原有风格基础上,这些场所美丽嬗变成“乡村大舞台”“文化大礼堂”“群众大剧院”“历史文化展馆”,从而推动村民在家门口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美食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邻里节、蛇蛙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活跃开展。
坚持三个促进,激活乡村文化开发
在乡村开发过程中,延平区始终坚持艺术再造促进村落活化、文创驱动促进产业提升、跨界融合促进业态延伸,充分发掘传统村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珍贵价值,通过艺术、文创等促进村落活化、产业提升、业态延伸,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为文化输出地和新型创业空间,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多元文化业态融合发展。
通过启动“乡村历史文化资产”再造计划,延平区把传统村落转变为大型文化艺术空间,借助艺术手段对乡村进行改造和创新,活化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引进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在巨口乡举办首个以乡村为主题的“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活动,有效推动政府、艺术家、专家、乡村精英等各方参与,吸引近万名来国内外的游客以及学者和专家参加。同时,建成九龙村艺术家创作基地、自然学校。
另一方面,延平区发挥中国百合之乡特色产业业优势,挖掘百合文化底蕴,通过文创提升农业产业项目的文化内涵,打造集农文旅于一体的王台百合特色文创小镇。引入专业旅游项目包装推广和文化创意团队,建成百合主题广场、百合自然博物馆、百合文苑民宿、奇境百合互动科技体验、智能星空帐篷亲子营地等项目,推出IP形象、VI视觉等6大类30余种系列延伸文创产品。目前,王台百合文创小镇花卉种植、文创体验、森林旅游等产业每年产值已达3亿元。
同时,延平区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农业、民宿、商贸等不同业态跨界融合,培育新型业态。出台民宿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鼓励发展精品化、特色化客栈、民宿,巨口乡等地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开办民宿及农业生态观光园。引进专业运营团队管理民宿,与知名高校对接建立产学研基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福州大学“绿色金库”教学实践基地落地王台。发挥镇中国科特派制度发源地作用,在王台镇打造“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主题馆”、溪后金杉谷红色文化景区,着力建设新时代“绿色金库”。目前,全区已催生一批旅居养生、研学旅行、艺术空间、生态农业、餐馆民宿等乡村新兴经营主体,打造出“艾草庄园”“百合文苑”等有特色、有示范带动力的艺创、研学民宿样板。
推行三个模式,复活乡村文明基因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延平区着力唤醒乡村优秀文化的文明基因,通过推行“爱心超市”文明积分、“红黑榜”正反激励、“网格化”乡村治理三个模式,给乡风“洗脸”、为素质“洗礼”,激发乡村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综合素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首先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契机,在试点村设立“爱心超市”。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村民均可获得相应文明积分,积分规则和超市管理由村民共订共管,超市商品由社会捐助,达到一定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积分日用品。通过爱心积分机制,有效引领乡村文明新风、改变村民生活习惯,在全区乡村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等主题活动中,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其中,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累计参与人数达8万人次。
其次,通过推行“红黑榜”模式,正面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反面曝光身边不文明现象、乡村陋习,带动群众互比、互学、互评,发挥群众的舆论监督作用,有效提升乡村群众的文明素养,着力击碎传统陋习,弘扬新风。
按照“合理区划、网格管理、定人定责、层层督查”的原则,延平区在试点村推行“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并在全区推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点,将村庄划分为若干个保洁责任区域,党员、村民代表,村两委干部共同参与,引导区域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卫生清洁。通过小组比小组、农户比农户,变村干部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一起干,带动村民各项文明素养整体提升。
打通文化“三变”路径、催生多元文创业态、培育时代文明新风,通过多年来的一系列探索,延平区为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了可学习可复制的经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