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河湖”看泉州系列(一)|水美春永在,水好惠民生
2020-09-22   作者:林锦旺 黄玉娇 郑舒婷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8月10日,泉州市河长、市委书记康涛、市长王永礼共同签发了泉州市2020年1号河长令,在全市开展以提升流域水质、整治河湖“四乱”为重点的“碧水清河”专项行动。为总结推广泉州打造生命河、生活河、生态河的美丽幸福河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出“打造‘幸福河’看泉州”系列报道。

福建永春,地处晋江上游,是下游600万泉州人民的水源地和命脉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永春县域内河湖垃圾乱堆、污水直排、侵占河湖岸线等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流域桃溪水质一度下降至Ⅴ类。如何治水,成为了泉州全民关注的焦点。

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综合治水试验县”的永春,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积极组建河长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党政主官作为河湖治理保护第一责任人作用,创新提出“五全六治”治水措施,探索出一系列管河新模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湖长制助力“全域治水”的成功经验。短短3年时间,河湖面貌明显改善,水质持续向好,在全省流域治理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今年,永春县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激励县,获得奖励资金1000万。

治理后的桃溪花石示范段,水清岸绿,环境优美。林宝华 摄

五全六治,“多龙治”变“一龙治”

桃溪是永春县的主要河流,也是泉州人的饮水源头“山美水库”的上游,流经永春11个乡镇及城区,涉及支流22条,人口达30万人。因涉及的乡镇多、人口多,流域污染及“四乱”问题面广量多,错综复杂。按照以往“哪里有问题找哪里”、“个人自扫门前雪”的治理模式,导致上下游互相推诿、问题无法根治情况始终存在。

为保障桃溪得到全面系统的治理,永春县委县政府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桃溪有了自己的“河长”,治理也多了“指挥棒”和“具体责任人”。

在织好责任网的同时,永春把桃溪流域治理进一步延伸、拓展,提出了“五全六治”的治水思路和举措。据永春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全”即全水系覆盖、全流域铺开、全方位施治、全过程监管和全民性参与的治水思路,“六治”指的是环保先行治污水、河道整治防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生态修复净化水、文化塑造美化水和科学发展利用水的治水措施。在这个“治水纲领”的指引下,永春全县河长统筹一盘棋,将“多龙治”的局面变为“一龙治”,举全县之力“全域治水”。

从部门联动便可见一斑。永春以县级流域河长为总协调,以河长办为推进办,统筹水利、林业、农业、住建、环保等多部门力量资源,形成流域治理的强大合力。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采取PPP、抵押贷款、社会捐资等模式,创新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通过部门资源调配及资金筹措,争取到涉河涉水补助资金达16亿元,为流域治理提供了关键的资金保障。

从项目整合上则显现出“全域治水”的“拼盘效应”。永春将流域治理与城乡污水整治、养殖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结合,形成“水质提升项目拼盘”;与防枯治涝、河道清淤、采砂治乱结合,形成“河道‘四乱’治理项目拼盘”;与环境整治、道路整治、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结合,形成“流域景观提升项目拼盘”,分类实施,做精做细。

据了解,通过项目整合,永春策划生成项目112个,治理河道长度576公里(占县域河道水系的65%),打造了石鼓安全生态水系、南星溪谷、五里街霞陵溪全面治水示范段等流域治理样板流7条,营造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充满野趣、自然和谐的县域水环境,省、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5条主要河流水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Ⅲ类水质达标率100%。

治理后的霞陵溪,水清河美,自然生趣。康庆平 摄

清新流域,“单一治水”变“系统治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泉州在总结中小河流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和全面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清新流域、生态两岸、富美乡村”为目标,坚持“水质向好一个目标” “规划一盘棋”“河长一支笔”,以流域治理为龙头,依托河长制平台,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国土、交通、住建、环保等部门资源,探索实施清新流域,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清新自然、富有野趣的流域环境生态样板。

作为首批试点,永春县立足辖区特色,先行先试,打造清新流域治理的生态样板。南星溪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治理之前两岸都是旱厕、鸡鸭舍,河道内污水直排、人见人怕。2018年以来,桃城镇以“清新流域建设”为契机,整合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对南星溪进行生态清淤,河岸修复,鱼道建设及水系连通,实施“南星村溪谷”旅游业态植入等项目,打造闽南版的鲤鱼溪,水质提升到III类,沿河生活污水收集率达100%。河流环境的变化,也带动了沿溪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溪边古厝流转改造,吸引了咖啡馆、漆画大师工作室、青年吉他社、特色民宿、知青驿站餐厅等业态入驻,盘活了古厝经济;通过设置七彩滑道、山谷野趣体、亲子水上乐园等配套功能设施,打造南星趣味生态乡村游项目,直接带动了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实现了以水生财。

南星溪的改造,是永春县清新流域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春县累计投资 2.84亿元,建成南星溪、霞陵溪、岵山溪、桃溪东关段4个清新流域示范工程,今年正加快推进湖洋锦溪项目,塑造了一个个滨水文化、滨水景观、滨水产业带,打造了一条条高颜值、惠民生、促发展的“幸福河”。

南星溪亲水娱乐项目,实现“水生态”变为“水效益”。康庆平 摄

内外兼修,“事后管”变“常态管”

河湖得到了治理,要实现治水的可持续性,摆在河长面前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抓好常态管护。为此,永春通过增内力、借外力,推进河湖管护走向常态化、专业化和高效化。

永春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达到常态管护必须“练好内功”,首要任务是推进基层河长办标准化建设。

据了解,河长制推行之初,永春基层河长办面临着无人、无场地、无机制等问题,河长制协调推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永春县立足河长制工作需要,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乡镇河长办标准化建设,整合水利、环保、农业、住建等部门涉水职能,打造集日常办公、指挥调度、巡查监管、水质监测、资料收集于一体的河长办,实现人员集中办公、业务有效衔接、部门联动有力,保障河长制体系的常态运转,成为全国基层河长办标准化建设的示范样本。

体系建立后,为了推动河长们守河尽责,永春县探索建立了“三挂钩”履职监督机制。

与“帽子”挂钩。与县纪委合作,对水质下降、履职不到位的乡镇河长、部门开展约谈问责;与县检察院合作,开展河湖问题联合督办,切实压实乡镇、部门责任。

与“票子”挂钩。将河湖长制工作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按照考核成绩折算绩效得分,以减“票子”督促河长履职到位。

与“面子”挂钩。由县河长办组成河道日常检查考评组,按照“三随机”原则对乡镇开展河道“月考评”,将考评成绩按“倒序排名”在电视上公开,从“面子”倒逼乡镇河长履职尽责。

不仅要勤练内功,更要善借外力

永春属于山区县,城乡人口不均导致城区河道保洁难度较大。为此,永春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借力第三方包干城区河道保洁,实现24小时常态化管护。

同时,为了减少人工巡河盲区,永春还借力科技手段推行“无人机自动巡河”,通过电脑设定轨迹、自动充电续航、实时查看画面、定点抓拍问题,实现远距监控河湖情况,确保河湖巡查全覆盖。

另外,为解决基层水质监测技术、人才力量不足问题,通过采购便携式水质监测设备及多功能水质监测仪,委托专业第三方开发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及手机APP,建立起一套操作便捷、自动分析、及时预警的水质研判模式,解决了基层“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质监测难题。

治水后的桃溪东关段,水体清澈,两岸秀美。康庆平 摄

双线发力,“政府治”变“全民治

河湖问题底子在岸上,根源在人。为提高公众河湖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永春因地制宜,线上线下齐发力,逐步推动“政府治”变“全民治”。

参与渠道的便捷高效关系到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围绕这个思路,永春进行了参与渠道创新。在全国首创河长制电视云平台,通过在全县电视开机首页设置“河长制”专栏,将河流监控、河长信息、水质情况等接入电视,让公众在家即可参与河流监管,提升参与便捷度。在全省范围内首创“河长制110”指挥中心,组建24小时在线的坐席团队,对公众电话、微信举报问题快速反映、精准派单、实时跟踪、及时反馈,提高群众参与满意度。

自上线以来,云平台点播量已破5万人次,“河长制110”已接受并处理公众举报问题87件次。

为了进一步提升河长制知晓率和公众爱水意识,永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线下拓展了多种宣传形式。编排一台剧目。围绕河长制主题,以方言三句半、歌舞、小品等形式串联,编排河长制一台戏,在全县各乡镇轮回演出,让河长制进村居、入民心。建设一类阵地。运用电子视听、互动体验等先进技术,建设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县级水生态文明展示馆,结合乡镇河长制特色,建设亲民应景的水生态研学馆,打造多元化的河长制宣传交流阵地。组建一批河长。积极组建老人河长、小河长、企业河长等“民间河长”队伍,开展护河放生、河道清洁等活动,以点带面,以小聚多,逐步构建“全民治”的治水管河模式。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