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南平三楼村的“蝶变”
2020-09-11   作者:詹国兵 卢越 李韧筠   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芒种时节,在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有着“福建十大梯田”之一美誉的三楼村梯田一派繁忙,许多农民在挥锄翻田,为水稻插秧做准备。

“近3年来,我们种的原生态大米价格比原来翻了几番,效益高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都很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曹开心地说,这样的变化缘于3年前省里给三楼村党支部派来的好书记——林春。

微信图片_20200911155517.jpg

林春(左)与村民话家常。詹国斌 摄

解决痛点:让美丽资产变资金

2017年底,根据省委组织部选派,福建医科大学的林春被派驻到延平区茫荡镇三楼村担任第一书记。

三楼村位于延平区与建瓯、顺昌交界处,有“鸡鸣三县”之称,是延平区最偏远的一个村,也是省级贫困村。

摆在眼前的村情不容乐观,林春经过深入调研后悟出,关键在于找到制约三楼村发展的痛点、难点,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闯开路子。

三楼村有梯田200余亩,层层叠叠,蔚为壮观。除了美名远扬的梯田外,村里村外还有红河谷等景点,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但游客往往都是“拍个照、留个影”就离开,产生不了经济效应。

三楼村因梯田而美,梯田因水稻而美,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三楼村只产高山单季有机水稻,生长周期达160天到180天。

“在这样好的自然环境下精耕细作出来的原生态大米,售价虽然比普通大米高,但一直未卖出应有的价格,严重挫伤了村民的种植热情。如果再不改变这种状况,稻田抛荒面积继续扩大,梯田的美就不复存在了!”在村里种植水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曹向林春反映说,现在村里种田的都是像他这样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如果他们再不种就真没有人种了。

“这就是三楼村发展的痛点。”林春说,他刚驻村时三楼村的旅游还未开发,他与村干部就如何留住游客进行了调查研究,全村党员干部达成共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提高外界对三楼村和三楼村大米等特产的认知度。

在林春和村干部的组织下,“三楼村精准扶贫插秧节”“三楼村农耕文化节”等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他们用实际行动吸引游客与村民面对面签订“认领一丘生态梯田”协议,通过预售的方式销售大米,让贫困户和其他农户种的优质原生态大米卖出了好价钱。

“目前,全村在耕作的稻田100多亩,年产原生态大米近40吨。每年都会有近300名游客认领梯田,直接高价订购了近五分之一的大米,村民增收不少。”林春介绍说。

微信图片_20200911155524.jpg

三楼村层层叠叠的梯田。张章银 摄

解决难点:让滞销农产品畅销

产业振兴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三楼村的发展瓶颈在产业。林春调研村情后与村干部“会诊”,找出三楼村发展难的症结所在:三楼村因为山高路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游客上山难、农产品出山难、产业发展难,导致三楼村拥有的绿水青山很难变成金山银山。

三楼村有竹林近1.1万亩,人均9.38亩,可以年产笋300吨,自古就是延平白笋干的集散地之一。以往,因为运输不便,毛竹难卖笋也难卖,很多村民不愿意管理,毛竹山都抛荒了。

为此,林春通过“跑部门,请政策”,积极对接和争取相关项目,进行了村内道路硬化,并建设停车场、旅游公厕、民俗活动场所,改善了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的拓宽取直和硬化,使村民运输毛竹等农副产品的通道顺畅了,农产品可直接运到建瓯销售,破除了销售运输瓶颈。

路通畅了,游客多起来了,村民的农产品好卖了。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零售相结合的模式,2019年9月以来,三楼村已销售大米和各类笋礼盒总额超50万元,为实现整村脱贫开辟了一条新路。

“今年出笋季节,很多进城打工、居住的村民赶回来挖笋,三楼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老范开心地告诉笔者,“加工厂抢购鲜笋,游客争买笋干,村民的笋再也不会滞销在山上了!”

林春说,预计今年三楼全村村民销售鲜笋和白笋干增收达200多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4万余元,毛竹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通过唤醒沉睡的资源价值,农民变股东,产品变品牌,三楼村农业和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提高了。2019年村集体收入也从2016年的零收入增长至近15万元,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7312元,比2016年增加近7000元。2019年底,三楼村正式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全村15户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脱贫。

“三楼村的发展局面初步打开后,我们开始谋划发展乡村游,目标是既要将三楼村打造成休闲康养的‘氧吧’,又要打造成摄影观光的胜地。”林春介绍说。目前,在各级部门的帮扶下,三楼村主要景点,如梯田休闲石铺步栈道、观景摄影平台、红河谷景区步栈道等环境提升工程已全面展开,村内重要景区环形闭合通道的硬化工程也在积极推进。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