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厦门市筼筜湖综合治理实践探索之一
2020-08-20   作者:陈挺   来源:福建日报

1.jpg

厦门的城市绿肺——筼筜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2.jp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中有海,海中有岛,岛上白鹭翱翔,人们快乐生活其间。今天的厦门,呈现出这样一幅山河湖海紧密相拥、产业高速发展、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图景,成为中国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佳范例。

去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5—2017)》显示,厦门市生态文明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座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的生态发展之路,是如何发端?如何铸就?背后又有多少艰苦奋斗、拼搏创新且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

水是人类的生命线、生态的源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厦门筼筜湖的治理发端,厦门持续探索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科学、全面的治理机制,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复制的样板。

生态发展的发端 战略规划 久久为功

2020年1—6月,全省水质排名出炉,在“国考断面”这一项厦门喜获第一;此外,在“省考断面”和“小流域考核断面”两项水质排名中,厦门均获得第三。

今天的筼筜湖,早已是水清岸绿、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白鹭翱翔。置身其间,犹如回到了温馨的小家,坐在家里的客厅,心旷神怡,放松从容,一天忙碌工作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筼筜湖也由此被市民及海内外来厦门畅游的客人亲切地称为“城市绿肺”“城市会客厅”。

作为厦门市城市繁华中心的湿地公园和白鹭保护区、国家重点公园,今天的筼筜湖湖水水质已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部分指标达三类标准,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在筼筜湖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

良好的水环境,与厦门多年来高度重视、全力推行的“河湖长制”密不可分,而河湖长制的早期溯源,或和1988年3月30日的一份《关于综合整治筼筜湖的会议纪要》紧密相关。

在当年厦门市召开的“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上,厦门市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30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长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出台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的战略规划《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筼筜湖治理提出了“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方法,使湖面变清,生物适度繁衍,变城市内优美风景区”的明确要求。

2005年,厦门投入近8000万元专款,启动了厦门有史以来对筼筜湖最彻底、规模最大的一次整治行动;2009年8月,启动天地湖及筼筜湖截污工程;2011年,提出筼筜湖综合治理三大“新思路”,明确以水体整治为主、兼顾沿岸景观提升,以生态改善为主、结合综合保护利用,以环筼筜湖环境提升为主、带动岛内整体环境优化。

2014年以后,厦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9月,将筼筜湖提升为全市唯一的市级湖泊。

2020年5月1日,新的《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施行,筼筜湖区保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历经四期大规模整治,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如今碧波荡漾、繁花似锦的“城市会客厅”,昔日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筼筜渔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夜色”。

生态发展的实践 艰难探索 大胆创新

时光回转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的筼筜湖飞禽、鱼虾几近绝迹,湖区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投资环境。

变革求生。特区的建设者以高度的大智慧、强烈的城市担当,一任又一任,系统整治筼筜湖,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孕育了后来一系列的大胆创新。

1982年,通过对厦门造纸厂等25家主要企业实行限期整治,到1990年,通过多种行政管理手段控制入湖污染源,基本解决了重金属、细菌和病毒对水体的污染。

原厦门市污水截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天宏回忆昔年筼筜湖整治的进程,很多往事在他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谢天宏印象中,“1991年,筼筜湖环湖有100多家工厂,当时湖区周围有14家排污大户,排出的污水浓度极高,COD(化学需氧量)值甚至能达到2万,是一般污水浓度的五六十倍”。

1991年12月4日,筼筜湖初期整治里程碑式的一天终于到来,“14家污染大户中,最后一股来自味精厂、浓度最高的工业废水终于通过导虹管截流纳入污水管网!”就在这次截污后,筼筜湖的水质终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次年,筼筜湖上还首次举办了龙舟邀请赛,邀请了十几支队伍参加,成为早期筼筜湖整治成功的标志性事件。

“怎么让被污染的港湾湖泊再度水清鱼跃,回归自然,再现当年‘筼筜渔火’的盛况”,原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处处长郝松乔说,当时做了很多探索,比如,筼筜湖水体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体长期交换不畅造成缺氧,丧失自净能力,使湖水及湖底污泥厌氧发酵。引潮入湖,搞活水体就成为改善湖水水质的重要手段,通过纳潮入湖、西水东调,输送新鲜海水,筼筜湖干渠、松柏湖以及天地湖的湖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为了扩大湖区库容,减少厌氧发酵的温床,我们沿湖修建岸线,清挖湖底淤泥,扩大水面面积,同时沿湖修建驳岸、导流堤及环湖林荫步行道,美化湖区景观,整治后的筼筜湖湖面面积进一步扩大。

艰难探索初获成功之后,厦门近年来加大创新力度,探索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管理筼筜湖:

当年专题会议明确的“市长要亲自抓治湖”理念,成为后来河(湖)长制、党政同责的雏形;多渠道筹措排污费、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资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成为最早期的资金来源实践;2018年3月实行的双总河长制,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市级总河长,强化了“治水”工作的党政同责;兴建筼筜书院,使筼筜湖片区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湖区公园管理的“市民园长”模式,实现共治、共管、共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生态发展的模式 科学统筹 系统治理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受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委托,厦门市观鸟会对筼筜湖区域进行为期一年的鸟类多样性调查,调查频率为每月一次,共记录11目30科54种鸟类,观测到鸟类总数为6144只次。其中留鸟36种,冬候鸟13种,夏候鸟5种。

这些鸟类中,以雀形目鸟类为主,约占总数的57.41%;其次是鹳形目的鹭科,约占25.93%。优势鸟种有珠颈斑鸠、普通鸬鹚、白鹭、苍鹭、夜鹭、灰喜鹊、乌鸫、鹊鸲、丝光椋鸟、黑领椋鸟、八哥、家燕、白头鹎、暗绿绣眼鸟、树麻雀等。

各种鸟类成群、多种珍稀保护生物在筼筜湖区频繁出现,是对厦门市多年来科学统筹、全方位系统治理筼筜湖的最大认可。事实上,近年来湖区整治工程荣誉不断,先后获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

科学统筹、系统治理。按照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思路,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精准落实落细“20字”方针,出台一系列举措,创新工作方式,持续推进湖区综合治理,闯出了生态发展的新模式——

截污处理,在环湖周边先后关停、搬迁电化厂、染整厂等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对筼筜湖南北两岸排洪沟口、雨水口进行全面截污,建设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源头提升,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编制筼筜湖流域系统化治理方案,构建智慧水环境管理平台,不断提升筼筜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清淤筑岸,坚持每10年进行一次大的清淤,共清淤470万立方米,护坡筑岸14公里,有效减少环湖周边水土流失。

搞活水体,通过排洪泵站、内外导流堤以及海水管道等的建设,提升湖区整体防汛与水体交换能力,通过“西水东调”,将厦门岛西海域的海水通过闸门、导流堤、海水管道,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动力,搞活上游水体,实现改善湖区水质与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美化环境,为实现湖区生物多样性,完善湖区自然生态体系,持续推进红树林种植与湖区园林景观建设等系列生态治理,先后在湖心岛、内外导流堤等种植红树林约2.6万平方米,不断丰富植物品种,完善植物群落,实现了筼筜湖区生态景观和防汛固堤的有机统一,原先淤泥堆积的荒芜湖心岛,早已变成了白鹭等鸟类和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新绿洲和城市湿地。

山海相望,湖海相连,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和努力,最终铸就了厦门崭新、亮丽的城市名片,2004年,厦门独得“联合国人居奖”,2020年,厦门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会客厅”筼筜湖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