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村“变脸”记
2020-07-06   作者:邱盛林 吴春燕   来源:闽北日报

“抬脚踩垃圾、脏水,抬眼见茅厕、猪栏。”前些年,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给人的印象是“脏乱差”。日前,笔者来到村里,发现这里变了样,变得家庭卫生、村庄整洁、里外美丽了。挂村干部邓漠涛告诉笔者,去年以来,仁厚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直稳居全镇10个村前茅。

篱笆墙的示范

四周插树桩,在桩与桩之间拉根铁丝或草绳,再挂上黑色的遮阳布或五色六色的废弃广告布。这就是乡村随处可见的菜地围栏。

仁厚四组黄美安的一块菜地也有80多米这样的围栏,且在进村的主道边上,与山青田绿的整体不协调,显得十分扎眼。去年,黄美安把它给拆了,用自己山上的毛竹精心编成了篱笆墙,照样可防畜禽残害菜地作物,又给田园增添了一道古朴亮色。这不是黄美安的“发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党员带了这个头,他只是“依样画葫芦”罢了。

人居环境整治,是对村民习以为常的陋习说不。比如随手丢的垃圾不落地和分类,图方便的猪圈牛栏要拆除,还有生活生产污水要处理等等,在通过做工作后,群众对好处还处在半信半疑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让群众将另一半的疑心转到全信?省下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齐子龙说,要靠党员来带这个头。

仁厚村共有41名共产党员,在家17名,其余的长期在外,但村里对他们都量身定制了岗位和责任,并通过“亮身份、践承诺”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形式,让在外的党员“远程带头”,在家的党员“身先士卒”,做给群众看。拆闲置猪圈、牛栏和茅厕、菜地围网等乱搭盖工作难度大,党员们就分组包户做工作,自己带头先拆。全村菜地围网80多处、4300多米长,拆旧难,新建也难,党员周建仁带头编了800米竹篱笆,美观又实用,村民纷纷效仿。

顺民心的作用

各类垃圾随手丢,畜禽粪便随处拉,生活生产污水随处流,抬头看房子挺不错,低头看地上狼藉一片。这是昔日仁厚村的“常态”。

黄某某家算是全村的典型户。虽是“洋楼”周围有水泥地,可门口鸡笼排队,鸡粪、垃圾从门前水泥坪散落至厅堂。村干部劝说,他却不以为然。如今这一现象不见了,垃圾入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问及变的原因,他说,保洁队清得勤,村里又评得勤,再不变,脏自家是小事,坏了全村脸面可是大事。

仁厚地处闽赣边界,全村11个村民小组357户分散于7个山垄田畈,最远的自然村距村部所在地10公里。点多线长,如果按组设保洁员,人多工资低,养不了家也就用不了全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村里“白费了油却点不亮灯”。对此,村里把全村的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垃圾清运承包给本村村民周浩文成立的保洁公司,大大节省了保洁的开支。群众满意,保洁效果也很好。

但是,要从源头确保整治成效,还得靠大家齐动手。仁厚村用垃圾入桶、分类积分,积分兑换日用品,美丽家庭、文明户评选等办法,激发全体村民的积极性。村党支部书记黄美寿说,民心顺了,村子自然就干净了。

稻花鱼的引力

多年在温州做生意的熊大进,今年答应回村投资种200亩油茶树。他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家乡变漂亮了,二是有稻花鱼产业带动。

人居环境整治决不只是为了“好看”,而在于创造环境、机会,留住人、吸引人。仁厚村有1850亩耕地,1700多人,由于三分之二人口外出,近千亩耕地抛荒,村庄虽好看,也是白天关门闭户,晚上少见灯光。齐子龙说,只有抓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抓兴产业,才能让村民看到环境整治的意义,进而增强村民对搞好人居环境整治的信心。

兴产业从何下手?仁厚村没好高骛远,而是把主意下在了1850亩田里。种田不是够吃不够花吗?他们就搞稻鱼立体种养。单家独户劳力、技术怎么解决?他们就由返乡创业的党员周建仁牵头成立“联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这样,不在家的以田以资入股,收田租还分红利,在家的也以田以资入股,收田租、分红利还赚务工工资。近千亩荒田就这样盘活了。

产业兴,让村民看到了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直接好处。村里连续两年举办“农民丰收节”“稻花鱼节”,还在省城举办“稻花鱼”“稻花鱼米”认养活动,昔日少人问津的仁厚村成了城里人观光、休闲、体验的向往地, “稻花鱼”“稻花鱼米”也成了城市人餐桌的珍品。“人居环境整治带来这么多的连锁效应,可谓是‘好环境引好产业,好产业促好环境’,仁厚村真的‘变脸’了。”村主任黄金财说。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