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产业,好运来
2020-03-18   作者: 苏益纯 郭杨   来源:福建日报

15日一大早,云霄县列屿镇山前村的千亩海上牡蛎田里,一片忙碌景象。

渔民们驾着船,像收割葡萄一样,从棚架上扯下一条条挂满牡蛎的胶绳。岸上,货车一字排开,新鲜的牡蛎被装上车,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当了5年村支书,汤养华每天清晨都要去海边转转。“以前,我们这里‘路颠、水咸、风沙大’,进出村庄只有一条3米宽的土路,大车进不来,只能靠三轮车和摩托车一点点往外运海产品,来收货的老板纷纷压价,比市场价低一半。村集体收入一度为零,成为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他说,村民守着3公里海岸线,却不懂得好好利用。

转机发生在2008年,云霄县疏港公路和村道陆续建成。

“路通,信息通。村民们自己买货车,跑全国批发市场,利润高了不少。”汤养华一边介绍,一边与驻村第一书记方镇熔商讨工作。

政府引路,技术先行。方镇熔是县海洋与渔业局挂钩山前村的技术干部,手把手教村民养殖牡蛎。

“受益于‘雨露计划培训’,8名贫困户脱了贫。大伙儿还想请教您,今年如何培训?”汤养华说。

方镇熔提议,还像去年一样,不定期到海边实地训练。“瞧,教村民将牡蛎苗粘在胶丝绳中,再放到牡蛎棚中吊养,工序简单,养出来的牡蛎肉脆。下一步还将组织微商们学习视频直播……”

一旁的贫困户汤琛石凑了上来。“技术扶持和扶贫小额信贷,对我们帮助很大。我贷款5万元,养殖20亩牡蛎,‘太平洋牡蛎’等好品种已卖到海南岛、上海等地,每公斤可以卖40多元。”如今,他不仅还清了贷款,手头还有了存款。

不仅养殖牡蛎,村民还养巴非蛤、白对虾。全村仅牡蛎养殖达4000亩,年产牡蛎3万吨。2018年,4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1.4万元,村集体收入达65万元。

“光靠一家一户,这事儿成不了!”汤养华说,牡蛎要走向未来, 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如今,村里成立十几个牡蛎加工中心,统一回收牡蛎壳。牡蛎加工还带动周边数百名群众从事采收、船运、分拣、加工等工作。

傍晚,汤养华打开笔记本电脑,又琢磨起“牡蛎壳再利用项目”。“脱贫攻坚,改变的不只是经济,还有环境、生态、基础设施,更有村里人的精气神。”汤养华说。

责任编辑:郑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