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四举措强化河湖长制全面提升河湖治理水平
2020-02-27   来源:龙岩市河长办

龙岩市,又称闽西,是我省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是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长征出发地之一,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赞誉。

近年来,龙岩市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深化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进湖长制,从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入手,不断延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河湖面貌取得明显成效,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全国样板。

至2019年底,龙岩三条主要河流22个国省控(考)断面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省定82个小流域监测点位Ⅰ-Ⅲ类水质比例93.9%,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市、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3个主要湖库水质达标率100%。

1.jpg

强对伍,高标准抓体系建设

推动河(湖)长从“挂名上牌”向“履职尽责”转变。市委“大督查大落实”活动,把河长履职列为干部一线考核内容,建立流域整治工作“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河长“成绩清单”,客观评价责任河长履职情况。人大监督紧跟,重点河流实现水质跨类提升列入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的议题。督查常态化制度化,市本级督查暗访40多次,现场督查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一月一清单”工作交办制度和问题销号制度,累计交办问题585项,全程跟踪整改落实。开展河湖长工作述职和水环境质量未达标约谈,共约谈县、乡级河湖长64人。

推动河道管理员从“配齐配全”向“配强配优”转变。连城县实行县管乡聘县监督的特色“监察员”制度,由各乡(镇)两年一聘、公开择优选聘(不得由村两委主干兼任),工作不到位的“监察员”,从扣除相应绩效工资升格到随时解聘等惩处,县河长办拥有“一票否决权”。武平县出台《武平县河道专管员奖补资金实施办法》,每年筹集266万元用于河道巡查与保洁的奖补资金;上杭县每年下拨各类资金263万元,鼓励各乡(镇)先行先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一批专业的河湖管养队伍。加大对河湖长、河长办工作人员及河道专管员培训,共组织培训近300场次,进一步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

推动护河爱河从“政府独奏”向“社会合唱”转变。探索实行“河道警长制”“一河一检察官”“生态司法+”等机制,配合开展河道整治1100余次,严厉打击了涉河涉水违法犯罪,发放司法建议书20余份,审理涉河诉讼案件27件,为推进河湖治理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各县积极鼓励私人企业主主动认养河湖,争当企业河湖长。连城县聘请27家砂场主为民间河长,武平县聘请45家小型以上水库电站业主为企业河长。通过电视电台、龙岩新闻网、宣传车、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吸纳党员、小河长、老年河长、巾帼护河队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等积极参与到治河护河,不断壮大河长志愿者队伍。

2.jpg

建制度,严要求抓措施落实

健全机制,强化责任保障。制定出台《龙岩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龙岩市河长制工作办法(试行)》、《河道专管员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形成党政重视的河湖治理组织体系,较好压实责任。2019年率先启动了河湖长制工作立法,为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提供重要法律支撑。

创新引领,提供动力保障。创新河长制“小流域单元”运行机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开发河道漂流,亲水嬉戏台等水景观,有效治理河湖,打造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新农村画卷。创新智慧管理方式,设立网上“流动办公室”,运用“互联网+随手拍”形式开展社会监督。对接“e龙岩”,完善升级龙岩河长通平台,提升平台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间断收集处理群众涉河涉水诉求,形成群众投诉、专管员现场确认处理,河长办平台回复,上级河长在线跟踪的闭合问题处理圈。创新治理模式,为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治水壁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重点项目通报制度、重大问题应急响应制度、交接断面协调制度、联合或交叉执法制度,搭建基层联动平台,形成6项制度一个平台的“6+1”边界联防治理模式,促进水环境全域提升。

拓宽渠道,落实资金保障。建立河湖治理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将河长制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积极筹划河湖治理项目、争取上级治理资金,采取PPP河湖治理方式,整合项目开展综合治水试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提升治理效果。建立上下游补偿机制,按照原环保部下发的《关于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与广东省签订《关于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利用上下游补偿协议倒逼市、县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水环境整治工作。据统计,2017、2018年全市共投入河湖治理资金21.69亿元。

3.jpg

重实效,全方位抓系统治理

坚持水安全为先,健全治水用水体系。划定并规范管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定千吨万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方案,督促全市16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完成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不断增强水源地水质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做好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21条小流域整治,完成投资4.18亿元,占年度计划78.67%。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巩固提升工程,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各条黑臭水体的整治效果公众调查答复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实施水环境整治,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行拉网式排查、进度月报、河长通随手拍、无人机及视频监控、河道专管员巡河等方法,全市自行排查河湖“四乱”问题395个,上级检查暗访和96133受理问题112个,均已全部销号。每个乡镇建成1座以上压缩式转运站或实现直接压缩运输,中心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其余县(市、区)餐厨垃圾处理站即将开工建设,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以上。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新改建各类厕所10468座,其中乡镇公厕125座、农村公厕269座、农户厕所10074户。深化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2018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53.8万亩(次),化肥施用量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高效植保器械保有量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秸秆还田面积282万亩,建立农膜100%回收利用示范片46个,各县(市、区)废弃农膜回收率均超过75%。

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完善水价机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进一步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实时监测水质,在跨县(市、区)和乡镇之间河流断面、河流交叉口等重要河段设立56个水质监测点,确保达到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做好蓝线划定工作,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岸线及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规划工作,划定河流条数为140条,总长度2688.6公里。

5.jpg

拓新路,水为媒抓融合发展

秉持山水同治,保护源头活水。坚持山水同治理念,打造水土流失“长汀经验”,通过“人一我十、滴水穿石”治山治水精神和等高草灌带技术,扎实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两年来治理水土流失地10.63万亩,种植水土保持林3.1万亩,为保护“三江源”作贡献,让昔日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一的长汀脱胎换骨,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亮丽旗帜,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坚持水绿相融,厚植生态底色。把落实河湖长制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林业迈出全国林改“第一步”,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奇迹,近年来累计植树造林75万亩,森林覆盖率78.9%,享有“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全省环境优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生态县”等荣誉。

围绕城水共生,优化产业布局。全市积极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出台《关于“一市两区三组团”“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工作方案》,突出红色、客家、生态优势,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考虑流域生态用水,注重工业节水减耗、生活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推动企业利用循环用水等高新节水技术,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