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一日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部门,同时,气象部门准确、及时的预报,在重大灾害来临之时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福建这个背山而生、面海而兴的东南一隅,70年来经受了多次自然灾害的大考。日益精准、高效、权威的气象预报预警为综合防灾减灾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气象防灾减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代代福建气象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为民的情怀、担当的品格、创新的精神,守护泱泱闽水、苍苍闽山,为护佑八闽安澜奏响了一曲山与海的交响乐。
从无到有,扎实构筑气象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前夕,福建全省仅有测候所十余个勉强维持工作,观测场所不规范,仪器设备破旧简陋,规格型号杂乱,加上经费拮据,正常工作难以维持,只单纯开展地面气象观测。
新中国的成立给福建气象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气象服务体系主要是根据国防建设和战备的需要,1954年福建气象部门转为地方建制后,气象工作的方针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服务领域开始拓宽,天气预报服务逐渐开展起来,开始发布沿海大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福建气象事业步入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气象台站自成立以来,尽管名称和任务经历多次变化,但其天气预报的任务始终不变,做好天气预报服务是气象台最重要的职责所在,服务是气象工作永恒不变的宗旨。
台风、暴雨、强对流等是福建的主要气象灾害,特别是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比过半。每到夏秋季节,台风总是“如约而至”,人们想分享甘霖解除干旱,又怕风雨肆虐涂炭生灵。
对于省气象局原局长杨维生来说,他小学毕业时经历的1959年第3号台风让他记忆深刻。这个个头虽小但结构特别密实的台风,进入台湾海峡之后加强为强台风,并改变移动路径,加快速度,于8月23日凌晨3时携60米/秒的极大风速登陆厦门。由于当时探测手段极其有限,海上气象资料缺乏,气象部门未能及时发布准确预警,导致以厦门为主的沿海地区700多人遇难,3800多艘渔船毁坏,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惨痛的教训促使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决定向国外购买气象雷达。1960年,困难时期的福建决定拿出10万美金的外汇从英国购买雷达,以加强对沿海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五十七年后的厦门,遭受了2016年全球头号“风王”“莫兰蒂”的正面袭击,这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影响之大历史罕见。而这一次,结果却大不一样。9月15日凌晨3时许,“莫兰蒂”以强台风级别在厦门翔安区登陆,极大风力达17级。城市沿海建筑迎风面的玻璃几乎都被风“撕碎”,65万棵树木顷刻倒伏,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厦门一夜间遍体鳞伤。然而,位于台风登陆中心点的厦门,人员几乎零伤亡!厦门灾后,三天实现交通通畅,五天正常供水,六天万家灯火辉煌,堪称人类防御台风史上的奇迹。
“我们工作的及格线不是60分,而是100分。”
在灾害面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是否健全有力很关键。
在福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也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将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等7项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气象部门及时向同级防汛、海洋、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发布预测预警信息,短时强降雨预警信息由县级气象部门直接发布到乡镇、村居。
全省各级气象部门成为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成员单位。各级政府建立以气象预警信号为先导的“三停一休”机制,其中福州市气象局和教育局共同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中小学停课机制,2018年在台风“玛莉亚”影响期间,省委省政府根据精准的气象预报结论,及时动员部署,果断发布动员令,采取“三停一休”、转移人员、撤离船只、关闭景区、封闭路网等有效措施,做到了零伤亡、少损失。
在气象灾害面前,气象部门早已不再唱“独角戏”,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区域联防的防御模式已经建立。近年来,福建省气象局陆续与旅游、民政、自然资源、住建、水利、农业、安监、地震等各相关部门合作建立联动机制。省旅发委、省气象局通过联合发文、联合抽查等方式,促进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2017年以来,自然资源部门投资,委托气象部门研发完成了省级国土地灾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与水利(防汛)部门共同落实省政府“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建立强降水气象信息地方党政“一把手”短信直报制度;完成了林业与气象合作的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在101个森林防火单位的落地应用。
“我们工作的及格线不是60分,而是100分。我在防汛办工作20余年了,经历了这么多年台风、暴雨的防御过程,一个最直接的体会就是,防汛工作特别是防汛安全容不得半点折扣。”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督查专员郑国恩说,“气象部门就是防汛抗旱工作的‘侦察兵’,不可或缺。随着福建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气象部门在防范灾害性天气、引导趋利避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服务效果越来越显著。”
“爱拼会赢、敢为人先,坚持在‘准’字上下功夫”
从1959年第3号台风到“家门口”了还浑然不知,死伤数百,到防御2016年“风王”“莫兰蒂”超常规部署创造防台风奇迹,再到2018年精准预报“玛莉亚”台风过程,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仅33.5公里,精准度创历史新高,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洞悉“风云变幻”的70年,也是发展“智慧气象”的70年。
1994年,以省部合作为契机,全国第一个省级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方案论证审定会在福州召开,标志着福建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拉开序幕。经过多年建设,福建的气象观测从以地面人工观测为主发展到“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涵盖领域更广、技术更新、站点更密,实现了对灾害性天气的分钟级监测,风廓线雷达的建设和应用能力全国一流。全省7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基本实现自动化,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达2105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平均间距8公里,福州、厦门主要城区平均间距3公里。天气雷达由模拟雷达发展到数字化多普勒雷达,全省10部天气雷达、4部探空雷达和19部风廓线雷达组成了综合雷达探测网。6部微波辐射计,3部毫米波测云仪,能够实时获取大气风场信息,大气垂直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3部气溶胶环境气象观测站、7个海洋气象浮标站、81个灾害性天气实景观测系统和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四号同步气象卫星省级接收站。
天气预报业务从手工填绘人工分析天气图发展到今天的客观、定量、智能、精细化的分析预报,从单一天气预报业务到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生态环境气象、海洋气象、农业气象、水文气象等全面发展。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种类更多,发布更密集,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次数从一天2次向全天滚动预报,为经济社会提供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气象信息。建成精细化、集约化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能够发布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预报预测产品,建立分辨率为2.5公里的实况分析和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业务,实现预报精细到乡镇。在全国率先开展11~30天的长期天气预报,填补了福建暴雨和台风延伸期预报的业务空白,预报能力全国领先。
福建建成了全省一张网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1118个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所有乡镇,2.9万余名气象信息员覆盖所有行政村。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成功保障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和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效益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联动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台风灾害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5.7%、94.2%和89.2%。
“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开放包容、拼搏进取的优秀品格。我们继续发扬‘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更高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将气象工作放到国家重大战略和福建加快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大部署中谋划和推进。”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说。
七十载砥砺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征程再启,聚力起航!为了守好“第一道防线”,福建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将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