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留青竹刻
2019-11-27   来源:今日城厢

 27.jpg 

  留青竹刻是利用薄似纸张的竹皮不同层次颜色表面,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的工艺品。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长月久,犹如初熟之樱桃、抛光之琥珀,颇受市民、收藏家青睐。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格调较清雅、技法精湛,常为文人雅士所藏玩,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享有盛誉。 

 28.jpg

  福建多丘陵,遍地各种竹子丛生。刘氏留青竹雕主要分布在莆田市地域。竹刻的技艺传承具有地域型、家族型和技艺门类型的特点。福建的兴化(旧时的兴化,包括莆田、仙游,还包括福清南部、惠安北部、永春、德化、永泰的一部分地域)竹刻宋明时代就形成了流派。当时的雕刻艺术以浅浮雕、线刻为主,其作品有笔筒、香炉、鸟笼和花篮等。

  清乾隆中期,刘氏入闽第 36代裔孙刘材成(1759-1835),崇尚民间艺术,亲手聚众创办竹木雕刻作坊。演绎竹子深雕、浅浮雕、缕空积留青等技艺。当时的福鼎、福州、兴化(莆田市旧称兴化府)都出现了较多竹雕艺匠。官员和文人墨客纷纷把玩竹刻艺术品。经180多年间七代人接力传承与发展,刘氏竹刻的留青艺术形成了独特风格。 

  刘氏留青竹刻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其核心内容是将中华文化的理念揉合、延伸到竹刻中,大胆尝试了竹、玉、石、木、砖、牙、角等不同材料的几十种刻法,并将笔墨意韵的干湿浓淡的应用于刀法之中,在竹片薄如蝉翼的青筠上抒写性灵,挥洒意气,故其作品凸显三维特点,形神兼备,拥有书画笔墨的底蕴,折射出刘氏对竹刻艺术的执着追求。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的工艺作品展中获奖,在工艺界独树一帜,备受赞誉。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