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景观。
向海而生,是一种探索的勇气,是一份无所畏惧的决心,更是一个通达四方的梦想。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厚植红色基因,迈出了一条与海有关的致富路。
绿色:红树林成名片 带动产业发展
松山镇北山村和巽屿村之间,海岸线上生长着千亩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这是福州最大的人工红树林。红色的入海栈道“身处其中”,格外醒目。漫步栈道之上,可以感受起伏的波涛及壮观的“海上森林”。
不过,几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过去互花米草疯长并占领滩涂,淤泥的堆积让滩涂失去活力,也让渔民无法出海捕鱼,对渔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松山镇党委副书记苏文杉说,互花米草整治行动势在必行,北山村首创带状网格化种植红树林。红树林越长越好,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红树林滩涂上,贝类、螃蟹、跳跳鱼等来回穿梭,滩涂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白鹭、苍鹭、凤头麦鸡等十多种鸟类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对于村民而言,生态环境的转变让渔业日渐繁荣。
红树林不仅能净化海水,还带动了旅游业发展。苏文杉告诉,北山村与罗源湾海洋世界旅游区的距离不过10公里,红树林公园开放后,周边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感受红树林的美景,节假日的人流更是密集。
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旅游业,游客服务中心、风情商业街、垂钓平台及景观步道、滨水长廊及木栈道、观海美食民宿及船坞木屋等项目也在同步建设中。“红树林面积每年都在扩大,以它为中心,我们努力把北山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区。”苏文杉说。
沉甸甸的稻穗。
黄色:返乡大学生 致富新途径
绿色是千亩红树林所孕育的生态之美,黄色则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喜悦。
今年6月,于国胤和两位合伙人租用了50亩土地,开始试验稻鱼共养新模式。时间飞快,那时插下的秧苗,如今已长出沉甸甸的稻穗,再过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收割了。
作为返乡大学生,这是于国胤创业的第四年,在此之前,他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务员。“北山村地理位置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可以干一番事业。”从养鸡、养鸭,到稻鱼共养,于国胤经历了家人的不理解到全力支持的转变。
“稻田里的鱼还没长成,就全部被预定走了,水稻用的是曾获国内金奖的品种,也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于国胤说,这批水稻将留取一部分进行品牌包装,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寻找一条更好的销售渠道。
在村里支持下,于国胤明年将租用100亩土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并借此解决村内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苏文杉说:“生态修复不限于滩涂,产业发展也不囿于旅游,北山村将借助旅游产业集聚乡村人气,以游客人流量带动北山村本地特色农产品、渔产品销售,实现生产集聚化、规模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
红色:革命老区村 传承红色基因
北山村内可见的除了红树林、稻田、鱼塘,往村子深处走去,还可以见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以及浓郁深厚的红色文化。
作为革命老区村,北山村虽历经战火,但仍留下了红军医院、红军食堂等革命旧址。在红军医院纪念馆,结合一件件旧物以及展板,讲解员向讲述了当年工农红军浴血抗敌的感人故事。
讲解员告诉,北山叶氏宗祠内的红军食堂为松山镇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时常会有学生到这听取老红军讲述革命史,接受教育。未来,北山村还将结合自身特点,举办“红色课堂”,打造红色品牌。
苏文杉说,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松山镇去年委托同济大学设计团队策划制定专项计划,目前已完成5个项目,分别是旅游集散区填方工程、月亮湾码头建设工程、红树林公园海堤景观道及路灯改造工程、旅游公厕建设工程,以及民房外立面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结束时,太阳已渐渐西移,北山村海边水天一色,村中屋舍俨然。昔日的革命老区村,如今已开启了一条向海而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