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黄柏:生态山乡发展风劲
2019-09-24   作者:杨洋 郑凯   来源:闽东日报

虽然已进入金秋季节,可山乡黄柏却依旧绿意盎然。登高远望,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蒲头梯田,层层叠叠上远山,蜿蜒逶迤绕云间;川木洋上千亩太子参,孕育着丰收和希望;高峰村蜂箱养殖,酿造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柏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市委“一二三”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清新好柘荣”建设,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城乡面貌大大改善,生态优势不断彰显。

春满家园 刘寿福 摄

●乡情简介

黄柏乡位于柘荣县西南部,毗邻福安、霞浦,乡辖区土地面积77.8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三,下辖16个建制村54个自然村,3287户11622人,被誉为“生态之乡、药茶之乡、文化之乡”。

全乡共有林地9.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5%,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其中中药材、茶叶为群众收入两大主导产业,全乡药材种植面积7500亩,太子参种植面积6500多亩,因其产量高、品质好,成为“柘荣太子参”驰名商标取样基地。

黄柏乡历经近千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种文化:以游朴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游氏仙姑祈福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马立峰烈士、兵工厂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天星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高峰小东山、蒲头梯田为代表的田园生态文化。

同时,黄柏乡还是福建历史名人游朴的故里,上黄柏村入选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游氏仙姑祈福仪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冠、黄柏、上黄柏村等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近年来,黄柏乡充分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形成以“中华游氏文化园”和高峰小东山、天星寺及蒲头梯田为主的“一园一山一寺一梯田”旅游景点。在2009年4月首次举办“海峡两岸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吸引各地游客,聚集人气,做响品牌。

不仅如此,黄柏、上黄柏等村还建设游步道、中华游氏文化园、游朴廉政教育基地等,打造“民俗文化”景观;蒲洋、下坪等村着力加强整村规划、实施造福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美丽乡村”景观;高峰、长冠等村以规模化发展高山农业为主,打造“绿色田园”景观,通过以点带面,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2018年该乡农业总产值达1.1802亿元,较2010年的6520万元,增长8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万元。

黄柏乡先后获得2012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2015年度全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示范乡镇、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市级文明乡镇。其中,黄柏村被评为“福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游氏仙姑祈福遗俗”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中华游氏文化园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十佳社科知识普及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上黄柏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省级文明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长冠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蒲洋南山自然村获省级传统古村落。

优美环境引客来 陈乃椿 摄

旗袍秀 彭丽华 摄

●能人引领共同致富

家乡的发展和繁荣,永远是在外乡贤的共同牵挂和心愿。

黄柏乡倒流水村三里洋自然村位于福安、霞浦交界处,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许多村民为了改变命运,纷纷走出大山外迁谋生。

2015年6月,在外从医的林金贵回到倒流水村探亲时,看着家乡一片冷清的状况,百感交集。思虑再三,林金贵下定决心回村里发展生产,改变村庄贫困落后的面貌。林金贵把多年积累下来的积蓄都拿出来,注册成立柘荣县三里洋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包括倒流水村及周边行政村所有贫困户在内的100多户家庭,科学规划短期发展田螺、泥鳅养殖,中期发展淡水鱼养殖、红花油茶、生态茶叶种植和金线莲等林下药材种植,长期发展丹桂、樱花、海棠花、名贵山茶花种植,通过“短中长”三类农产品发展格局,再结合该村苏维埃政府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红色文化旅游。

随着合作社发展经验的深入推广,用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带动了劳动力再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基地四季都要用工,农闲时不用外出打工,来这边打工每天160元的工资,1个月差不多2500元左右,年底还有分红呢!”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林金全告诉。

农业投入回报周期漫长,合作社虽然尚未实现盈利,但只要经得起风险、耐得住寂寞,就能获得稳定的回报。

乡贤林金贵靠发展农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而乡贤郑伟华则是通过村企合作的模式,推进茶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郑伟华依托黄柏的茶叶资源优势,投资创办福建三图茶叶有限公司,与黄柏村、上黄柏村两委合作,组建茶叶合作社,推进茶产业发展,每年为两村村财增收7万多元。并通过代购茶苗、收购茶叶、产品加工等经营,让周边农村的700多户家庭受益。

近年来,黄柏乡大力实施乡贤回乡创业工程,对长期在家乡创业兴业、能够发挥致富引领作用的能人,以及心系家乡、回乡兴业的带头人提供各类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创业富民,不少事业有成的在外乡贤纷纷踏上回乡创业之路。

●旅游注入文化灵魂

水有源,其流远长;树有根,枝繁叶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族群、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最恒久最稳定的共同记忆。

仲秋时节,漫步在黄柏乡中华游氏文化园中,只见点缀在绿草间的朵朵花儿随风摇曳,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天色,凉亭里、廊桥上,不时从远处传来导游讲述的游朴典故

游朴(1526-1599),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出生于柘洋(今福建柘荣)上黄柏村。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任成都府推官、大理寺评事、刑部郎中、广东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参政等职。数百年来,游朴以民为邦本、清廉务实的施政理念,以为民请命、不畏强御的风骨,备受世人敬重与景仰。

有文化的旅游才有魅力,有旅游的文化才有活力。“片石堂” “摩崖石刻群” “游朴墓” “游氏祠堂”“寒泉冽井”……近年来,黄柏乡深入挖掘游朴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实现时代要求与历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让游朴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文化历史内涵。

除了游朴文化,游氏仙姑信俗文化是海内外游氏宗人的信仰之“根”。

游仙姑出生于北魏年间,家住河南光州固始县。因其立志行善,终身未嫁,与胞兄天锡一道,散尽家财,赈灾救民。她精通百草,经常到处为乡民们诊疗治病,在一次瘟疫中拯救民众时不慎感染去世后,被当朝皇帝赐封为“游氏仙姑”。其胞兄逝世后被朝廷追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民众感念游氏兄妹的恩德,立庙祭祀,以示纪念。唐未,游氏先祖从中原迁徒福建,携仙姑香火奉祀建阳长坪里,后迁祀到柘荣黄柏。

游氏仙姑祈福活动是两岸民众交流的桥梁,在柘荣每年都会举行祭祀祈祷,其中游仙姑的神诞日祈福、四季祈福最为隆重,以婚嫁祈福、除夕祈福最具特色。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黄柏乡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同时,加强创新,不断赋予特色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地区竞争的新优势。游朴在历史上是清正廉洁、执法公正、不畏强权的形象,黄柏乡在开发其文化资源时,并不拘于历史,而是深入挖掘其年幼勤奋学习的事迹,并广泛收集其所著的诗文,树立起勤学、善思、刻苦的学习榜样,有效拓展了文化内涵,每年吸引大量学子前来参观。

中华游氏文化园探秘 陈开秀 摄

上黄柏孝德文化公园 温建安 摄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阡陌交通、灰瓦白墙、门庭错落……走近宽广乡道的尽头,一排排具有传统“徽派”田园风格建筑群坐落在黄柏乡溪涧两旁。

“如今,路宽了,还配上了乡际公交车,大批的青年随之返乡创业,村里人气越聚越旺。”说起村口新建的“四好”农村公路,63岁的黄柏村村民游坤存喜笑颜开。这条“四好”农村公路未修建以前,黄柏乡至柘荣城关仅靠一条破旧公路联通外界。道路路面颠簸,曲折蜿蜒,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求更好的生计,村里人纷纷外出谋生,个别偏远自然村只剩几个老人留守。

改变,是必然,也是必须。多年来,黄柏乡始终把交通基础建设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实施黄柏至隔水牌(福安界)段公路晋级建设、蒲岭线(Y720)蒲洋至下坪段、黄上线至游家边村公路晋级建设、Y754线Y702至陈家山村公路路面拼宽工程和黄柏中心校路口至长冠路口晋级建设等5个交通项目,并投入178万元对全乡道路进行全面整治提升,2019年全乡公路总程达130多公里,初步形成了以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一头通往川木洋、倒流水,一头连贯蒲洋到达福安的“人”字型交通格局。便利的交通环境,带来了人气聚集。

一条游步道,串起黄柏上下村。如今,这条徒步线路因为修起了木栈道而火爆升温,百姓、旅人、学子皆驻留下了难舍的足迹。据村干部介绍,游步道长350米、宽1.8米,以防腐木修建护栏,沿途种植观赏花卉,现已完成景观灯、文化栏、休憩亭等设施建设。它像一条纽带将上下黄柏连接地更加密切,既保障了群众、学生出行安全,也开辟了全新的观光景点。

如今的黄柏,农村人气一村更比一村旺。为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黄柏还先后筹建了蒲洋、蒲头、黄柏新村、黄柏旧粮食收购站、川木洋村口等5个造福工程点,直接造福群众达118户600多人。同时,为提升乡村宜居环境,先后对官洋溪等乡村河道开展清洁整治,建成乡域垃圾中转站,与宁德市美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对各村垃圾进行日产日清,并配备专职转运司机、保洁员等,大幅度改善乡村面貌。

七十年时代变迁,见证了黄柏乡村的巨变。不论时光如何更迭,黄柏乡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为实现农民钱包鼓起来、村子美起来的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不断绘就。(图片由柘荣县黄柏乡 提供)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