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新中国70年的水产研究历程,我们黄海水产研究所可以说为我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作出了一系列贡献。”在海滨城市山东青岛的一个被高大书橱包围的房间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王清印对新中国渔业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作为培育出“黄海1号”对虾的海洋生物育种专家,他对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及取得的科研成就深感骄傲与自豪。
王清印接受本报。戴军摄
“我国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发展水产养殖,实行养捕并举。目前,全国水产养殖种类已超过200种。丰富的水产品为解决中国人的蛋白质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王清印说。
作为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后山东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王清印格外珍惜动荡岁月之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981年毕业后,他进入黄海研究所。在蔚蓝大海上播撒科技种子近40年的王清印,聊起他带领科研团队多次获奖的对虾研究成果,如数家珍。
王清印对未来海洋牧场满怀憧憬。戴军摄
他告诉,我国对虾在50年代就实现了实验室养殖。1978年,对虾养殖年产量450吨。1985年以后,对虾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记得1987~1992年,大约五六年时间,我国的对虾苗种培育数量和养殖产量,在世界上都处于第一位。”
然而,1993年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爆发,让很多养殖户不敢养虾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清印带领团队提出要做中国对虾的新品种培育。经过连续7代的选育,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一号”诞生了。
2006年,农业部把中国对虾“黄海一号”列为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的主推品种。随后,他的科研团队逐步建立了中国对虾培育理论与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引领中国对虾养殖良种化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推进我国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非常优秀的发展理念。近几年我走到哪里都会讲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我们的水产养殖业在经济发展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不仅要关注产量,更要关注产品质量、市场需求、资源利用以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必须综合分析系统内的生态与环境容量。”王清印说,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看产业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感悟。”他对说,中国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我国古代的稻渔共养、桑基鱼塘等养殖模式,从今天来看仍是一点都不过时的综合养殖生态系统。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必须坚持的方向。
“水产学是个小学科,但70年来可谓发展得有声有色;水产业是个小产业,70年来我们做得风生水起。”王清印对未来更是满怀豪情,他认为,海洋牧场是未来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三五”规划以来及今后一段时期,将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实现国家海洋牧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