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治水持续做“加法” 护好清流润民生
2019-08-02   作者:黄戎杰 孙漫 陈敏灵   来源:福州日报

e4f89cf761381eadb00609.jpg

奥体周边的飞凤河(无人机拍摄)。 叶义斌 摄

引言:7月12日,省委书记于伟国来榕调研时专程察看了仓山区龙津河的整治情况,充分肯定福州市黑臭水体治理取得的成绩,希望福州市乘势而上,继续做好整治的“加法”,不断取得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新成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福州市始终注重做好内河治理的“加法”,从数量上做“加法”,内河治理从44条扩大到城区全部107条主干河道及周边的49条支流;从内容上做“加法”,不仅整治黑臭,还开展内涝治理、源头控污、水境美化等;从机制上做“加法”,引入PPP模式全面治理、组建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创新“双河长”制等,确保内河长“制”久清。

晋安河畔,十里花径,十里榕荫;台屿河边,花海装点,碧水潺潺;流花溪畔,桃红柳绿,古榕苍劲……

历经1000多天的努力,目前福州已实现93条河道建成开放,新建修复截污管线240多公里、改造排污口4023个、清淤295万立方米……

自启动新一轮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以来,福州市聚焦“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总目标,在治理数量、内容、机制上主动做“加法”,释放出“1+1>2”的治理效应,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数量上做“加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自我加压,不断增加内河治理的条数。在财力上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上全力保障,18个部门联手推进,2万多名工人同时作业,积极引进治水先进设备,确保治水目标顺利完成。

从浦上大道到湾边水闸,一条长4.3公里的水道蜿蜒而出,15米至80米宽的开阔河道,沿途与洪湾河金山公园段、浦上河、台屿河及乌龙江“牵手”,串起连绵水景。

这条已成为福州治水名片的流花溪,在2年多前,还只是条与周边水系隔绝、淤塞狭窄又封闭的“垃圾河”,与之相接的浦上河、台屿河,也在生态环境部及住建部督查的44条黑臭水体之列。

变化,从治水战役开始。在对城区水系现场踏勘、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我市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找准症结所在,按系统治理先宏观后微观,项目谋划先微分后积分,先整体后片区再具体河道的原则,把治水战线拉长、目光放远,将治理范围从总长64.96公里的44条黑臭水体,扩展至总长约244公里的107条主干河道。

“白马河、晋安河、磨洋河、光明港、新店片区、南台岛等六大水系,各有特点,加上生态补水不均匀、断头河等‘病症’,如果单一施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容易反复。”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宸熠说,打通水道、全域治理才是根本。

历经2个月的精心摸排,我市梳理出107条内河的800多个具体问题。“躲藏”在小巷、城中村内的支流,是摸排过程的新发现,不仅影响周边村居的居住环境,更是影响主河道水质的重要因素。按全域治水理念,福州的治水“版图”又新添49条支流。至此,城区156条主河支河,按“一河一策”全面施治。

治水条数、总长的简单“加法”,却让治水的难度成倍增加。但是,福州治水人的初心不改,就是要坚决打赢治水的攻坚战,护好清流、润泽民生。

为了做好这道“加法”题,福州不断增加治水财政投入,人机物料更是全面压上。最高峰时,曾同时调动建设、城管、园林等18个部门“并联”协同攻坚,配以“兵团式”拆迁术、“卷地毯”施工法,确保各工序无缝对接。依托施工企业及本地国企,统筹调度人员、机械、物料,水陆同步、地上地下立体交叉施工,400多个工作面同时开工,2万多名工人压到一线,高效推进工程建设。

在一线战场,治水新技术正形成良好的叠加效应。为确保沿河截污系统发挥效用,建设前后,都有管道机器人全程“监督”;为不破坏沿岸生态,在水上架设钢栈桥,作为运输材料及清淤清障的新路;为不影响居民生活出行,通过大口径顶管方式,让新截污系统安稳“住”下……

依托“土洋结合”力量,来自德国、丹麦、韩国的专家和福州治水团队强强联合,为河道量身定制方案,让全国第一座一体化泵闸系统在茶亭河顺利投用,还有更多智能化截流井设备,也在鼓台片区、金山片区等水系发挥作用。

得益于治理数量及投入的“加法”,在福州,不仅有流花溪与浦上河、台屿河的贯通,更有三捷河与达道河20年后再“牵手”、跃进河10年断点打通,红星河、光明港、光明港二支河三水相连……

●从内容上做“加法”,不仅仅是整治黑臭,还统筹综合治理,推进污染源和内涝治理,加大力度截污清淤和水体交换,大力建设生态驳岸、串珠公园、种树、修路、亮灯、造景、建园等,同步实施、环环相扣,持续抓好水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靓丽的榕城内河风景线。

“水清河畅,自然心情舒畅。”在陆庄河岸,家住西洪小区的市民陈榕河每天都会和老友来到河边的凉亭,一起攀谈赏景。

如今,在陆庄河、流花溪、白马河、晋安河等内河沿岸,越来越多像陈榕河一样的市民,每天相聚在河畔或休闲健身,或驻足观赏。

“治水‘突围战’,要‘突’的不仅是建设之围、管理之围,更是意识之围。”朱宸熠说,与以往相比,这次治理是治标又治本,近期与中远期相结合,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最终实现标本兼治。

按照系统治理、综合分析、生态第一、治本第一、质量第一、项目工作法、抢抓主动权等七大理念,我市推出了可谓史上种类最全、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9+5”策略,努力实现治理效益的最大化。

具体为,针对黑臭治理,采取全面截污、全面清淤、全面清疏、全面治理污染源、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把水引进来、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组建联排联调智慧管理体系等9项策略。与此同时,为实现水系周边环境提升,同步实施种树、修路、亮灯、造景、建园等5项策略。

如,坚持“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干塘作业彻底清淤河底,全面清疏排查修复市政管网,全面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结合实际,坚决拆除内河两侧6米至12米范围内的建筑,沿河埋下大口径球墨铸铁截污管,筑起城市截污第二道防线;在沿河两侧大力兴建串珠式公园,重塑河道生态;新开挖河道“因河制宜”,避免“僵硬”的直立式驳岸,取而代之会“呼吸”的生态驳岸……

6月17日,城区内涝治理重要节点——晋安河直排闽江通道工程正式通水,缩减晋安河行洪距离6公里,缩短城区受涝时间约6小时,同时实现了晋安河直接纳潮,进一步提升城区内河水质。

我市还建设“五湖三园一池”,新开挖晋安湖、旗山湖,新增调蓄库容520万立方米。而闽江北岸“高水高排”工程也进展顺利,项目集山洪防治和生态补水功能于一体,今后对改善内河生态环境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新理念、新举措、新成果被集中应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内河治理“福州模式”。2018年,福州获评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从机制上做“加法”,创新“卷地毯”工作法、“双河长”制,采取PPP模式建设,首创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等,切实做到持续治理、彻底治理,努力实现内河长“制”久清。

机制活,则全局活。为实现攻坚提速,我市组建6个“卷地毯”攻坚小组团队作战,并组成了共126人的6个现场推进组、1个质量监督组和1个技术把关组,全脱产驻点河道,确保项目进度、监管工程质量。此外,将水系专项督查与一线考核干部相结合,激励广大干部扑下身子实干、雷厉风行快干。

铁腕治水,治了水患,美了“榕”颜。但只有长效管养,才能长久惠民。

全长6.75公里的晋安河,是陈祥炎和同事谢玉春每天上班的“打卡点”。作为城区水系巡查队队员,他们全天候驻守河道沿线,和相关执法部门密切配合,紧盯偷排、混排、晴天排污和入河垃圾,护好晋安河的水清河畅。与这支60人的专业队配合,福州创新实施的“政府河长+企业河长”的“双河长制”,更让管水队伍不断壮大。

“其实从建设之初,我们就开始对项目运行管理的布局进行考量。”朱宸熠说,水系治理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15年,其中建设期2年至3年,运营期12年至13年,按第三方考核结果,项目投资分年逐步支付。这种按效考核、付费的方式,能有效避免建管脱节。

这样的“打提前战”,还体现在全省首创的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将“九龙治水”变为“统一作战”。通过全面整合管水权限,中心统筹调度全城上千个湖、库、泵、闸、站,把防洪、排涝、调水、治污等集于一身,实现了智能调度。

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永锋告诉,通过纳潮引水,目前每日可向城区引入清水约1650万吨,内河水位平均抬高1.2米至1.8米,主要内河流速达0.15米/秒以上。这一模式,让内河调蓄效益提高了30%,年节约电费约2300万元。

而随着新版《福州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出台、百姓河长落地、实时反映水质状况的智慧水系公示牌设立等,我市长效管水的办法将越来越多,步子也将越走越稳。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清盘’行动方案,加速主干河道各个剩余节点的建设扫尾,将完成全市城区主干河道及支流治理并逐步验收转入运维。”朱宸熠说。

朱宸熠表示,接下来,我市还将积极构建智慧水务平台,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守护好美丽的生态纽带,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城市的美好环境。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