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人都保留着对竹器的回忆,夏天提着竹篮子捞鱼、在竹筏上戏水,还有那大榕树下、小街巷口的几把阿公阿嬷的竹凳子。近日,笔者在平和县南胜镇糠厝村时,56岁的竹匠林松能向笔者展示其刚完工不久的一扇竹制屏风(如图)。林松能介绍,数月前一收藏爱好者带着一扇老旧的竹制屏风上门,希望他能复制一扇新的。林松能前后花了30多个小时才制成。
林松能自16岁起学做竹器,至今已近40个年头,始终守在大矾山下的糠厝村,做过的竹器数以万计。上世纪80年代的糠厝村是平和周边县区远近闻名的“竹器村”,最鼎盛时全村大约有60个竹匠,当时的林松能算是年轻一辈,与其年龄相仿的占一半以上。但90年代后,年轻人纷纷往城里寻找发展机遇,留在村里继续做竹器的寥寥无几。
林松能注意到,新式家具讲究造型、审美、创意,但传统竹器多讲究的是牢固、实用,外观较为朴素。如何才能让产品在市场中博得客户欢心?林松能大胆地对各种竹器进行改进,并且转变经营方式,让客户提出个人需求,为其量身定制。
在林松能家,除了老式竹交椅、竹凳子外还有形似“大沙发”的新款竹椅、竹制的婴儿床等物件,茶几上摆放的也是他闲暇时用竹子打磨的茶杯。“别看摆了这么多,这些都是客人预订好的。”林松能说,家中从不存货,顾客先下订单,他根据顾客需求制作。林松能做出的每件竹椅、竹床都略有不同。拿竹交椅来说,靠背的高低因人而异,每每有顾客定制交椅,他都要量一量顾客坐落时脖颈的高度,为顾客找到最舒适的靠背点。他别出心裁地将脖颈处改造成横杆,落座时可以缓解颈椎不适,因此他做的竹交椅很受欢迎。
林松能对竹器的品质要求严格。他亲自上山选竹料,根据竹器所需的用料,选取粗细适宜、软硬正好的竹子。取竹后还需进行分段、烘烤,准确把握竹子的干湿度、曲直等,其间道道工序里都藏着老竹匠经年累月积淀下的经验。虽然每件竹器都要让顾客等上一段时间,但慢工出细活,林松能必须要做到质量过关才放心交给顾客。林松能告诉笔者,“挑竹子有个规律,山谷里地阴水多,长出的竹子质地软;山脊上的竹子是被阳光、风雨摔打过的,质地硬。”除了生长环境,节气不同竹子的水分含量也不同,进而影响了竹子的软硬度。林松能更喜下半年取竹,下半年的竹子大都质地硬,不易长蛀虫;而上半年雨水多、气候湿润,竹子多质地软,也容易被各种虫类盯上。
凭借过硬的质量以及为顾客量身定制的经营模式,林松能的小作坊常年客源不断。“老行业只要敢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还是有发展前景的。”林松能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