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蕉城“大黄鱼文化”,你一定闻所未闻......
2019-07-10

宁德市蕉城区海洋资源禀赋,是我国最大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地,大黄鱼养殖规模、产量及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蕉城区共有大黄鱼苗种生产企业58家,年培育大黄鱼苗17亿尾,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宁德市蕉城区于2008年9月被中国渔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大黄鱼之乡”。接下来就来看看“中国大黄鱼之乡”特有的“大黄鱼文化”吧。

3.jpg

“水头暝”与禁忌风俗

一年一度传统大黄鱼汛期间,有着许多特殊的风俗与禁忌。

4.jpg

年年农历三月二十七傍晚,官井海湾沿岸的海滩、礁石边,条条木船上,人声鼎沸。海边村庄的榕树、宫庙、瓦屋下,送行的人群集聚。“瓜对”(传统捕大黄鱼的木船为一对,民间称为“瓜对”。该大小两艘船组成一个作业单位,大船叫“母船”,有六七人,六支桨;小船叫“仔船”,有三四人,三支桨。)将出海,先要敬海神和吃“水头暝”。船主与桨手,挑一担酒、肉、鱼、米,先到海边,放过鞭炮,供上祭物。再将祭物挑回船上,办一桌丰盛的晚餐,称为“水头暝”,酒足饭饱,船只趁潮开向官井洋。

5.jpg

到了海面上,伙计们要谨言慎语,还有一些行为要禁止。比如睡觉不要俯卧,吃鱼不要翻,筷子不要搁在碗面上等等...一些用语也变成了行语和隐语。当然,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海洋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舌尖上的追求——“赶鲜”

官井黄花鱼大丰收,三都湾沿岸方圆百里的人有口福了。每年夏初官井洋发海,不论日夜,捕捞的大黄鱼当天就从海上运到了各个码头。近的乡村人们前来购买,远的地方,则由挑夫兼程赶路,送到山区、集镇、乡村。行脚的路程最远的甚至到达百里之外。

6.jpg

举霍童镇来说,离最近的海边八都街有五十多里路,还要翻山渡河。为了“赶鲜”,贩鱼的人就等在码头上,鱼船一靠岸,人们就抢着装鱼。他们把大黄鱼肚子朝上,头尾相连。装好鱼即刻起步就跑。挑夫们只用了三个小时,就能赶到霍童镇上。码头上装鱼时,大黄鱼是银灰色的,三个小时过后,就变成黄灿灿的颜色了。

11.jpg

这时,霍童街如过年一般热闹,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了一二尾尝鲜。买鱼时不一定交现钱,卖鱼的当场大声吆喝,谁买了鱼,鱼儿几斤几两,为得是记账和买主都心中有数。

7.jpg

第一批挑到霍童街市的鱼有五六百斤,但是很快就卖完了。待到第二批、第三批大黄鱼挑子来到街上,鱼的价格就下跌了。可是人们就是要尽早尝到黄鱼,生怕“黄鱼不吃明年事”。而“赶鲜”,也成为了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句口头语,比喻做事宜早不宜迟,凡事必然要博个彩头。

8.jpg

这样的场景,不但年年在霍童街上呈现,在官井洋沿岸无数个大小村庄里,也一年一度地演绎着。

平民的盛宴——“黄瓜瞑”

每年到了大黄鱼渔汛,官井洋沿岸的埠头乡村都热闹起来。宁德县城下街尾的各个埠头,特别是临海的外街,更是人声鼎沸,热闹异常。

9.jpg

渔船大都在白天趁大潮水的涨潮,把鲜鱼从官井洋运送到这里。这需要四个钟头时间,船只又要乘潮靠泊,故而交易开始,已到晚上八时。起鱼,过秤,要忙到下半夜。假如是初二、三与十六、十七的大潮,大黄鱼到岸,就到了半夜,这样,交易就要通宵达旦了。人们称这个一年一度难得一见的热闹景象为“黄瓜暝”,这是一个深深映在老辈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场景。

10.jpg

鱼之鲜,只在数小时之间。于是有个约定,深夜时分,或清晨之际,鱼贩们寻上熟悉的人家,将尺余长数斤重的大黄鱼,挂在一户户人家的门搭锁上,无论这家人平素时是多么的节俭,生活是多么的窘迫。一些深宅大院的大门门环上,有时也被挂上大黄鱼。数日或许多天之后,这家人有了钱,自然会送到鱼贩的手上。

但这不是简单的赊销,而是数百年来不变的约定。“黄瓜暝”,一年一度在三都澳畔大小埠头欢乐上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