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的才能让传统非遗文化被记住、留下”?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让广大中小学生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全面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使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非遗进校园 武术有传承 图片来源:宁德文明网
日前,“畲家拳进校园”活动在宁德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正式启动。这是该学院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标志着金斗洋“畲家拳”保护与传承迈入实质性阶段。
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郑敬容表示,“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宁德师院作为闽东唯一的本科高校,体育学院有义务和使命把闽东重要遗产传承下去,把金斗洋“畲家拳”拳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畲族武术,了解畲族文化”。
体育学院副院长叶晓阳表示,“要从校园传承抓起,让非遗文化“畲家拳”武术文化血脉活起来,永远流淌下去。畲家拳进校园活动,大大增进了学生对闽东传统武术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加强了同学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启动仪式后,省非遗项目福安金斗洋“畲家拳”传承人钟团玉应邀来校开展为期两天的“畲家拳”现场教学。据了解,下一步该学院还将通过开展各种方式推进“畲家拳”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开展“畲家拳”进校园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畲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为维护本民族的尊严而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进一步承传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畲家拳流行于福建省福安县颇负盛名的“武术之乡”——金斗洋畲村。主要以福安金斗洋、霞浦四斗和福鼎双华为代表,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攻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点。
孩子们在学习北路戏表演。 图片来源:宁德文明网
宁德寿宁:少年学子乐开腔 唱响“非遗”北路戏
“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连日来,在寿宁县实验小学音乐教室里,15名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在音乐老师陈静的指导下练唱北路戏折子戏《观灯》,并进行手势、腿功、身段站姿等基本功训练。这是该校北路戏社团每周二下午必上演的一幕。
在一群学生中,二年级的张研脉表现尤为突出。她说:“去年在校园艺术节上观看了《张高谦》的演出后,我就爱上了北路戏,非常想学。这不,今年社团开团的时候,我就早早地报名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宁北路戏,原名“福建乱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现仅存于闽东北,以寿宁县为主。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传承发展地方戏曲文化,培养戏曲传人,寿宁县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真正爱上戏曲。
2014年,寿宁县实验小学确立了“北路戏进校园”特色教育方向,邀请县北路戏传承保护中心老师到校进行师资培训,特聘省闽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建军、省京剧院教师陈秀莹等到校进行指导,邀请县北路戏传承中心的教师每周三下午、周六到校讲学;与此同时,在校内外开设北路戏兴趣班、北路戏社团,定时向学生传授戏曲相关知识,进行基本功训练,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北路戏专场演出。
寿宁县实小北路戏“小传承人”在凤阳镇演出。 图片来源:宁德文明网
经过5年多的培育,如今北路戏已经深入到该校的每个角落,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节目之一。2018年“六一”期间,该校和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联合举办第二十一届校园艺术节暨北路戏进校园专场演出活动。在活动中,北路戏社团的孩子们与县北路戏传承中心的演员们一起演出了《钱塘县》等多场北路戏折子戏,为2000多名师生及家长奉上一场精美的视听盛宴,在网络直播中获得了8000万的点击量。此外,由北路戏社团的孩子们参与表演的北路戏折子戏《小小传承人》《天女散花》《张高谦》还先后3次获得了省上相关戏曲表演铜奖。
凤阳镇有着深厚的民间演艺传统,系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2017年,凤阳一批热心村民及老艺人们召集组建演艺力量,挖掘剧本遗存,让封团10多年的凤阳民间北路戏剧团在坚守中赢得援手,重回舞台。此后,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热心村民又先后筹资600多万元,建成寿宁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凤阳演练中心)。2018年,继寿宁县实验小学后,凤阳中学在凤阳民间北路戏剧团的支持下开设了北路戏兴趣班,向当地学生传授北路戏曲知识。
“不听戏,不知戏曲之美。”寿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黎明说,“当代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与戏曲没有交集。但通过接棒传承,同样可以让这门艺术根植青少年心中。寿宁县、镇、校园及民间力量合力,致力于校园北路戏演艺的普及和传承,无论对于壮大戏曲新生力量,还是激发青少年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们对学习线狮技艺兴致勃勃 图片来源:宁德文明网
线狮社团在表演 图片来源:宁德文明网
霍童线狮有了“00后”传承人
霍童线狮,号称“中华一绝”,是一种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民俗技艺。近年来,与其他民间传统技艺一般,霍童线狮也在传承上犯了难。“今年48岁的我,都算线狮队里最年轻的啦!现在很少有孩子愿意沉下心来好好练习线狮了。”作为霍童线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陈新生说。
2016年5月,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的基础上,霍童中心小学积极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从校内中高年级遴选学生组成线狮队,并专门邀请陈新生师傅来校内担任辅导老师,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及周六时间组织训练。
霍童中心小学成立线狮社团
小学员们认真学习线狮技艺 图片来源:宁德文明网
“以前人们思想保守,这门技艺一直都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甚至连安装绳子都是夜里抹黑进行的,怕旁人偷学了去。现在,大家的思想都开放,难得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个良好的传承平台,我会一直坚持教学,让这门千年的技艺传承下去。”陈新生说。
如今,霍童中心小学的线狮队已经成功培养了两批共36名孩子。去年,学校还专门投入近10万元,打造了整套全新的线狮,希望通过外出参与演出等形式,为传统线狮注入新活力。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都十分重视挖掘乡土文化为教育服务。除了传承线狮技艺外,我们还积极传承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该校校长姚作城说。(宁德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