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当“民间故宫”宏琳厝再度穿越时空,气宇不凡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熟知她的人无不感慨:宏琳厝,又活过来了!
宏琳厝,这座隐匿于福建闽清坂东镇的古厝,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栋古民居建筑,享有“民间故宫”的美誉。三年前曾因遭遇台风洪灾而受损严重。
在政府牵头、泰禾捐资、社会共同努力下,宏琳厝修缮工程历时三年,1000多个日夜,目前已基本修复完成。
一场关于古建保护的抢修
今年6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重刊了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古厝保护,在福州市民中引发强烈的反响。
宏琳厝,也收录在《福州古厝》中。
“书中的宏琳厝配图是为数不多的彩色印刷,足足占了三页,可以说宏琳厝在古建筑艺术和人文历史上的价值与贡献都是不容小觑的。”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谈起宏琳厝感到十分自豪。
宏琳厝既有“民间故宫”的古建价值、重教兴学的精神传承,同时也见证了闽清人民不屈奋斗的革命历史,成为闽清县弘扬传统革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早已被福建省委列入“党史教育基地”。
时间回到2016年,宏琳厝受到“7·9”台风洪灾的侵害,受损程度严重。当地政府请权威部门初步核算全面修复费用需5000万元左右,这对于闽清县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洪灾发生后,众多交通、水利、市政等设施受损,整个闽清县陷入困境,人力、物力、财力极度匮乏。”主导宏琳厝修复工作的闽清县副县长陈婉霞告诉我们,那段日子阴云笼罩。
宏琳厝受损消息一经传出,便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得知情况,在第一时间捐助5000万元用于宏琳厝修复。“泰禾真的是雪中送炭。”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说道,“因为有了资金,宏琳厝这座两百多年的古建筑才能得以保住。”
之后,福州市规划研究院古建所专家团队、省市级领导、三支建筑施工队陆续进入宏琳厝勘查、指导、规划,并按照达成的方案紧锣密鼓地展开修复工作。
作为清代建筑,宏琳厝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厝内三进院落,呈一横一纵之势,房舍错落有致,楼道四通八达,设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风火墙36堵;屋内雕梁画栋,廊回路转,细节之处更是匠心独运。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宏琳厝施工队对受损部位进行高标准复原,从屋顶上的瓦片、到屋檐的雕刻,到厅堂的呈设再到楼地板的铺设都是遵照设计原纸,按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打造,同时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还原最贴近当年样子的宏琳厝。
“修复的过程十分繁琐。”建筑队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就拿铺砖来说,我们肉眼可能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我们脚下的石板是基础底部用条石铺垫,上部采用青石榴齿石3.7灰土浆砌,每1米设一皮丁头石前后对拉,才能最终砌出石花基纹路制作出来的。”
不仅如此,部分工艺需要数天才能出一个成品,古建师傅们就这样不知疲倦地一遍遍打磨,一次次反复,直到达到标准。另外,厝内我们看得到的题词作画,也是找寻到黄氏传人亲笔描画,为的是保留这份厚重的传承,实属不易。
如今,漫步在院落青石板上、穿梭于廊、坊、巷之间,心生赞叹,经过三年的修复,古厝得以保留和完美再现。
修复只是起点,保护没有终点
2018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新闻》,对宏琳厝修复工程进展做了报道。隔天,中央电视台二套《中国财经报道》,又对其进行深入探访。
宏琳厝修复的成功,离不开泰禾集团捐资修建。泰禾保护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也成为当下中国企业支持修复古建筑的典型范本。
自修缮以来,泰禾始终关注工程情况,先后数次组织志愿者前往宏琳厝开展文化保护、助学帮扶等公益行动,并号召更多员工、业主加入到“保护古建筑,弘扬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
对此,宏琳厝管委会主任黄文修感触颇深:“宏琳厝受灾后,我们都以为这里要荒废了,是泰禾拯救了古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宏琳厝,泰禾集团功不可没。”
据悉,未来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宏琳厝,闽清县当地政府也已开始多方论证。不久的将来,这座“民间故宫”将迎来崭新的生机,让闽人精神延续光辉。
古建筑的瑰丽不只在于建筑本身,也在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积淀和传统的弘扬上。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曾表示:“闽清宏琳厝、福州螺洲古镇等一大批古镇古村,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也是全社会的文化遗产。”
宏琳厝古建修复只是泰禾集团身体力行的一个缩影。20年来,泰禾集团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和保护,泰禾院子系列产品在地产界久负盛名,成就“二十三城四十五院”的宏大版图。
未来,泰禾集团会继续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将公益事业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不仅要做古建筑保护的倡导者、实践者,更要做城市文明的推动者、有为者,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显“泰禾式”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