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窑硕大厚重的撇口盘
端庄丰满的敛口碗、俊美飘逸的敞口碟、硕大厚重的撇口盘、纹饰精细的三足炉……盛夏的一天,笔者走进松溪县九龙窑瓷业有限公司的展厅,形态各异的青瓷,将盛夏午后的燥热严严实实地“阻挡”在了门外。
青、绿、黄、褐四色交织的千年历史脉络清晰可辨,随着指尖的触摸,悉数舒展开来。
福建境内四处散落着古瓷窑址,北有建窑、九龙窑等,南有德化窑、丁溪窑等。九龙窑位于松溪县城西南2.5公里,沿松溪河自南而北分布于盆地丘陵之中。
松溪县地下富含陶瓷土矿藏,因此,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当地人业已制作和使用陶器。晚唐五代时期,处在闽浙交界的松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成为闽国、南唐地方政权争夺的地盘。南平交流打开了松溪与周边的通道,浙江龙泉一些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南下,这其中就有九龙窑的创建人张氏三兄弟。
建在松溪县松城郊区回场的九龙窑是我省首个借鉴龙泉窑工艺的瓷窑,也是福建青瓷制造的鼻祖。但由于瓷土较粗糙,在松溪烧制的瓷器并不能达到龙泉瓷器的水准。张氏兄弟决定销毁原先所烧制出来的瓷器,让青瓷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他们反复三到五遍试验,才能得到优质瓷土,同时采用了当时流行的蕉叶、莲花、牡丹、婴吸、缠枝卷草等作为画面内容,并结合了龙泉瓷器冰裂纹的烧造技术,将瓷器品种增加到20多个,色彩也由青色变为黄色。
九龙窑炼制的生活用品备受青睐,生产得以不断扩大,逐渐成为闽北烧窑量最大的窑厂之一,日产量约10万件。“九龙窑十八条,挑夫三千人”、“千声水碓传响林间,万缕窑烟环绕青山”,描述的就是当时红火的生产场面。
九龙窑青瓷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转到了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各国。在日本被尊为“茶汤之祖”的高僧珠光,曾用“类冰似玉,千峰翠色”高度评价过它。日本著名陶艺家板井隆盛赞印尼出土的松溪九龙窑青瓷纹盘:“本器刻花的莲花篦纹,具有朴素无华一尘不染的清雅之美,欣赏此碟,令人联想到闽地初夏的山水风光。为了向移居南洋群岛的同胞们传达故国之情,宋代的窑工们把器里的荷花描绘得多么生气盎然”。
宋末,闽浙边境地区,红巾军及畲汉农民起义活动频繁。到了明代,倭寇入侵,明朝政府实行禁海令,加上陆路交通不畅,松溪窑火逐渐熄灭,烧窑技艺亦失传。
重新点燃九龙窑火的是一位名叫危敏捷的松溪人。此前,他任过建筑公司经理、县建委监督站长、县环卫所长等职务,还经营过一家竹编安全帽厂。
2001年,危敏捷赴龙泉观看“同一首歌”演出。期间,目睹龙泉青瓷器生产过程,危敏捷萌发了恢复松溪宋代九龙窑青瓷生产的念头。经这牵线,他高薪聘请龙泉民间陶瓷工艺大师陈善林,并于次年投资20万元在县城近郊下畲租赁一片面积10亩的小山包,筹办松溪县九龙窑公司。
制作九龙窑青瓷,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离九龙窑厂五公里的地方要有泥料、釉料矿;二是厂的附近得有溪河水源用于制陶生产。危敏捷等人在九龙窑古窑址找到了生产陶瓷的泥料,并从龙泉市买来陶瓷泥料混和,进行试验。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危敏捷前后花费了30万元,终于研制出青瓷、黑釉、冰裂纹等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收藏价值的产品。办厂初期,公司以生产仿古瓷器工艺品和瓷器酒瓶为主,拥有玉壶春摆件、双耳旋纹瓶等60多个品种,年创产值50万元,主要销往北京、哈尔滨、福州和闽北周边县市。
熊熊窑火中,现代工匠们重拾失传了近百年的工艺。而濒临失传的“珠光青瓷”、九龙窑系列青瓷的惊艳问世,则在海内外收藏界一石惊起千层浪。
2007年,在武夷山民间鉴宝活动期间,北京知名文物鉴定家毛晓沪认为危敏捷他们仿制的宋代九龙窑青瓷茶盏“形制精美、釉色青翠”,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哈尔滨古瓷器收藏家辛鹿洋女士,不远千里赶到松溪,参观了松溪县九龙窑公司后,与危敏捷签合同,在哈尔滨开办了一家九龙窑产品专卖店。北京、大连、哈尔滨、青岛等地瓷器收藏家慕名而至,订货源源不断。
九龙窑瓷器和松溪版画、湛卢宝剑列为“松溪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