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对于匠人,是谋生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坚守、文化理念的认同与传承。邵武市和平镇陶瓷艺人邱子春,凭借着对陶瓷技艺的热爱和坚韧的毅力,自学摸索出独具特色的青白瓷制作技艺,不仅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在家乡得到传承,更让它不断发扬光大。
5月24日,骄阳似火,在邱子春的枫林陶瓷创作室里,摆满了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的青白瓷作品。他正在耐心地教授儿子拉坯、接瓷技术。
今年53岁的邱子春是和平镇枫林自然村人,家里的祖辈都以制陶为生。打从记事起,他就模仿大人摆弄泥团,不时捏出个小狗小鸡,虽不是很像,但大人们却说,挺有神的,将来肯定是把好手,稍懂事,他就跟着父亲、爷爷练泥、制胚。1984年中学毕业后,邱子春回到村里,专心跟爷爷和父亲学习烧制日用瓷。也许是一种特别的天赋,也或许是后天的努力,邱子春做出的瓷器总是比别人更有神韵。
1991年,他开始尝试转型做仿古瓷。“当时日用瓷慢慢销售不是很好,后面我就开始做仿古瓷,做仿古瓷碰到很多难题,比如说器形,一个器形拿过来,要做的跟它不要说100%像,50%、60%总要有,这个就很难。”
从用简单的模具做日用瓷到全部用手工拉坯制作仿古青白瓷,刚转型时邱子春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都没有难倒他。邱子春介绍道:“比如说器形,釉面和锅巴底,这三样特别难。这个我是经过很多次的试验,多次烧制,慢慢摸索才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为了让烧制的青白瓷更能集北宋与南宋之长,邱子春除了阅读大量的书籍,还到景德镇、陕西、浙江等地拜师学艺,第一个在村里尝试用本地瓷土和外地瓷土混合配比,在釉色配比和烧制上大胆改进。
2012年,他甚至举家搬迁到景德镇,潜心学艺,他不仅向老艺人学,还到各地博物馆参观揣摩展出瓷器的神韵,到古玩市场收集瓷片标本进行观摩。创作中,在瓷器的造型、线条、雕塑等方面不断对比分析,直至效果满意为止。现在他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现在我们仿的釉面跟器形还有锅巴底和北宋、南宋的东西没有很大的区别。”邱子春说。
经过30多年瓷艺生涯的磨练,邱子春拉坯手法独特,雕塑、刻划、制模工艺技法全面,特别是在瓷器釉色配方及烧制成型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声越来越响,烧制的许多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随着家乡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邱子春就想着回到家乡,让青白瓷技艺在家乡传承下去,为家乡旅游业发展出一份力。2017年,他带着妻子儿子回到家乡邵武,在市区严羽古玩城创办了枫林陶瓷作坊和个人创作室。“当时我们在景德镇,做青白瓷技术比较成熟,主要是看到邵武这几年在发展旅游业,在邵武做青白瓷的人也不多,我主要是想把青白瓷这项技术带回我们邵武,在我们邵武传承下去,在邵武发扬光大。”
如今,枫林窑青白瓷制作技艺已被批准为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枫林窑青白瓷技艺的带头人,2019年他创作的4件作品被选送至闽浙赣皖四省非遗文化精品展参展。
说起未来,邱子春心中充满激情,“目前我们正在申报南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林窑青白瓷传承人,如果申报成功我们还打算招收一批学员,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