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峰古巷飘香 坚守闽南古早味
2019-05-31   作者:李心雨 林福龙 胡彦明   来源:泉州网

1.jpg

象峰巷1号是家闽南风味老店

古城老街中,繁华千年,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踏进开元寺正大门对面这家老字号闽南风味餐馆的,绝大多数是回头客,站在楼上阳台,便可以欣赏东塔的凌云之姿,这里就是象峰巷1号。象峰巷,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上坊巷陈”“上坊巷张”“上坊巷王”三大家族最为显赫。

象峰巷1号

十几担粮食换店面 坚守闽南古早味

2.jpg

老板坚守古早味

“应该是爷爷那一辈人买的,至今有百年历史了!”何跃进,今年已经60岁了,祖籍洛阳镇陈三坝,他和聊起这栋老房子。

早年他在泉州家用电器厂上班,以前这家店开在西郊,20世纪70年代末迁到了这里,经营这家店面已经有30多年了,祖上这家店面是用十几担的粮食换回来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三个店面,连成一片,主要经营闽南特色商品,而且很多与佛教有关,毕竟对面就是开元寺啊!”

后来,随着家境没落,只保留下一个店面。店面经营也从最初的闽南风味商品,变成了老字号特色菜。炸醋肉、闽南春卷、麻乌鸡……都是店里的招牌菜色。

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每天一大早,何跃进都会到新门菜市场,精心挑选采购当天的各种食材原料。

“经常会有华侨来店里消费。”他说,近年来,随着西街这一段步行化改造,吸引大批游客,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就特别喜欢品尝本店的招牌菜,“他们很多是从泉州下南洋的,能吃到家乡菜,他们都特别开心”。受父亲的影响,儿子辞去工作,回店里帮忙。如今,子承父业,一家人全力经营起这家小餐馆,“做饮食生意,其实更是一种对古早味的传承与发扬”。

留存清代青石条 镶嵌墙里做纪念

3.jpg

颇有历史的青石条

这间老房是前年翻建的,以前是土木、青瓦结构,改建后外观依旧是闽南红,风格与古街十分协调。

跟随主人,来到房子二楼。在楼梯拐角处,注意到墙体两侧镶嵌着两块青石条,上面图案清晰可辨,十分古朴,应该是清代之物。“这是老房翻建时,特意保护下来的石头构件!”老何介绍,每块青石条长约1米、宽约50厘米,分别雕刻着“竹鹿同春”“松鹤延年”图案,“象征着诗书礼仪和长命百岁”,也表达出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顺着楼梯,踏入二楼阳台,眼前豁然开朗,不远处,东塔雄伟壮观,仿佛触手可及。一阵风吹过脸颊,感受着初夏的惬意。

巷名由来

象峰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峰社区,巷口东起西街紫云屏粉墙后,中间穿过新华北路,巷尾西抵甲第巷三朝口,全长500余米。象峰巷人杰地灵,出过众多进士、举人,仅王氏一家,当年门前就有一座牌坊,上书“兄弟进士”四个大字,此外,还有清代同治年间的翰林、泉州五中的前身“泉州府官立中学堂”的筹办者之一陈棨(qǐ)仁、我国空军第一代女跳伞员王人驹等等。

据王人瑞先生的《泉州与我》一书记载,象峰巷在清代以前叫“船坊巷”,民国初年改为“象峰巷”,以后又改为“上坊巷”,如今已恢复了“象峰巷”的名字。这里以前是山坡,后来开发为住宅区,地势很高,据称是古城最高之处,如象背之峰,故名“象峰”。《泉州市地名录》一书也解释道:“此处有一小丘陵似象峰,故名象峰巷。”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