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不吐丝 种桑可观光
2019-05-20   作者:熊明欢 邱灿旺   来源:福建日报

说起种桑,人们常常将之与养蚕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养蚕,不过,养的是不吐丝的僵蚕。”4月24日,在泰宁县朱口镇音山村的百亩桑葚园中,泰宁龚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龚长明一脸神秘地说。

独辟蹊径养僵蚕

僵蚕,是家蚕在吐丝前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涸硬化虫体,其体表密布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具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中医用于治疗破伤风、头痛、风热等,也是部分高档化妆品的原料之一,在国内及东南亚市场前景广阔。

2015年,长期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的龚长明,怀揣僵蚕“致富梦”,决定在泰宁小试一番。“这不仅因为我生长在泰宁,更因为泰宁具有发展桑蚕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介绍道,泰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可长时间滚动种桑养蚕,物候条件优越。

经过前期市场调研、产地考察,他在泰宁县杉城镇团石坑承包60亩实验地,并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专家进行菌种技术合作。

“没有技术,僵蚕养殖只能是痴人说梦。”龚长明坦言,特别是白僵菌培育环节,控制温度、分离提纯、发酵培养等试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接种白僵菌的目的是让蚕僵化,若白僵菌活性低,蚕未被僵化,继续生长至吐丝结茧,就无法形成僵蚕。说起第一次实验失败时,30万只蚕“全军覆没”的场景,龚长明连连叹气。

此外,消毒也是僵蚕养殖的核心技术之一。“每一轮蚕进入蚕室前,蚕室须彻底消毒。若有白僵菌残留,蚕体提前僵化,产出的僵蚕个头小、药物价值达不到标准,药品企业会拒绝收购。”龚长明说。

一年的实践摸索使龚长明总结了大量种养、施菌经验,蚕幼虫的僵化率达到90%以上,这令他信心倍增,随即注册了泰宁龚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农户扩规模

2017年,公司第一批僵蚕成品通过中药材合格检测。龚长明与多家医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打通僵蚕销售渠道,产出的僵蚕价格有60多元/斤。

为扩大生产规模,龚长明采取“公司+村支书+农户”模式,公司免费提供苗木、技术、蚕,村支书参与管理,农户负责种植桑树,以桑养蚕。

养殖过程采用“五段式”养蚕法,前三阶段均由公司饲养,第四阶段由农民饲养7至10天,由公司片区技术员负责技术指导。蚕即将结茧前,公司按市场价回收,进行第五阶段的施菌操作。

由于节省了吐丝结茧时间,养殖僵蚕与养殖丝蚕相比,可省四分之一的桑叶饲料、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培育小蚕时可同时饲喂养大蚕,每年从5月到10月能不间断养僵蚕7至8批。“分工明确,效率自然提高了。”龚长明说。

“桑叶、桑葚、蚕都是我们农户的,桑葚可以卖,桑叶能制作菜肴,蚕有公司统一收购,这三样加起来一年能增收2万多元哩!”开善乡村民李桂兰高兴地说,公司还鼓励他们以桑树林、产业扶贫补助资金等入股,共同致富。

劳动力需求量小、操作简单、资金回收周期短的僵蚕产业,很快吸引了30多户农户加入。2017年以来,该公司已在全县9个乡镇建立基地,种植规模达到600余亩。

桑园化身观光地

四月底,泰宁百亩桑树林迎来采摘季。林中桑叶葱葱,沉甸甸的桑葚压弯了枝头,游客轻轻掐住果蒂,稍一拨动,一颗紫盈盈的桑葚便落入掌中。

“除了周边县市的自驾游居民外,还有一些游客在游玩大金湖后,前来体验指尖上的采摘乐趣。光朱口镇一天就有200名游客来采摘桑葚,卖了8万多元呢。”龚长明说。

据悉,朱口镇音山村的桑葚园还是泰宁实施“旅游+观光农业”战略、建设“金湖牧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一部分,项目邀请台湾设计团队规划了包括桑葚园、黄桃园、红莲草鱼池在内的复合种养殖基地,启动了现代农业和绿色餐饮结合的生态餐厅。“绿色采摘与生态餐厅在这里成为一个共同体,餐厅可一次性容纳300多人就餐。”生态餐厅负责人林金英说。

不仅如此,泰宁龚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与厦门茂达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桑葚酒、桑葚膏、桑叶茶等衍生产品。桑葚保质期短,倘若销路不佳或遇上连日雨天,只得烂在地里。为让农户放心种养,龚长明与农户签下协议,承诺收购所有滞销的桑葚,用于制作衍生产品,令农户不再看天吃饭。

指着一望无际的桑树林,龚长明说:“农户还将在桑树下套种南瓜。到时,金灿灿的南瓜花漫山遍野,又会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