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老艺人对贝壳有着巧妙的运用:带斑痕的贝壳,可锯成唯妙唯肖的树木躯干;带螺丝旋纹的贝壳,切成如云般的仕女发髻……不同贝壳拥有不同的色泽和形状特点,在巧匠手中可精制成各种图样的浮雕、贝雕画,尽显工艺之美。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平潭贝雕历经市场萌芽、兴盛、繁荣,再到市场萎缩、贝雕厂倒闭、手工艺人改行。近年来,“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赋予平潭独有的叠加优势,也让一些对平潭贝雕有执着热爱的追梦人,抓住机遇,重现贝雕往日繁华。
源起:贝壳里大有文章
平潭四面临海,亚热带温润的气候造就了丰富的贝类资源。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有贝类169种之多。
贝壳以奇异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早早赢得人类的注意。从远古的“贝币”,到明代制作的螺钿工艺品,再到如今的贝雕工艺品、艺术品,贝壳在人类智慧的光影中不断穿梭。
在平潭,贝壳的应用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平原镇,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迄今5500年至6500年。该遗址为贝壳堆积,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光石斧、石骨镞、骨匕和掏纺轮、陶支脚和大量兽骨,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发现赋予了贝壳神秘的面纱,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难以寻觅贝壳在平潭人生活生产中的历史演变,因此,当贝壳再次在平潭引起轰动时,已是几千年后的事情了。
据《平潭县志》记载,1959年8月,平潭成立地方国营贝壳工艺厂,开始生产贝壳堆画,随后逐步发展为贝壳雕画。1971年后,产品开始在广交会展销。工艺人员采用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螺向镶嵌等工艺技法,创作出圆雕、浮雕、嵌贝漆器、嵌贝仿古家具等6大类500多种产品。
《平潭县志》还提到,立体圆雕《套鹿》,在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后被送往日本展出,受到赞誉。1985年,该厂贝雕工艺新产品系列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第三名,同时获“省工艺美术优质产品”称号。进入90年代,“59”牌贝雕品获“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到1995年,该厂生产的贝雕产品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和世界40多个国家及地区。
73岁的老画师曾光艺是原平潭贝雕厂的一名员工,1964年进入贝雕厂。谈及当年贝雕最辉煌的年代,他非常激动:“上世纪70年代,贝雕产品在广交会展销,贝雕国际象棋一副卖到80美元。”
风靡国际的贝雕产品也为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员工带来丰厚报酬。曾光艺说,上世纪80年代初,平潭县城的贝雕艺人月工资有120元。在最兴旺时,贝雕厂出口创汇100多万元。各级领导嘉宾来岚视察,都会到贝雕厂观摩,贝雕也是当时平潭馈赠礼品的首选。
在曾光艺看来,平潭贝雕给予他的还有沉甸甸的荣耀。“上世纪70年代,我所设计、负责的大型浮雕贝画《十月春风唤大地》参加过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他说,“这幅精品是数位工人花了一个多月才完成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鼎盛的平潭贝雕厂带动大量人口就业,网罗地方美术和工艺人才。据介绍,除全职在岗工人外,还有许多妇女在家做好贝雕零部件后,由贝雕厂收购,这便是俗称的“家属工”。彼时,加上“家属工”,从事平潭贝雕产业的工人有上千人之多。
困境:行业陷入青黄不接
曾光艺没有料到,平潭贝雕厂从鼎盛到衰落,不过区区20载。
他还记得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厂里的效益急转直下。“印象深刻的是紧接而来的一次外销订单毁约事件,导致贝雕厂大批产品无处可卖,这个事件成为压垮贝雕厂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认为,厂子会倒闭,一方面是由于工艺品市场持续下滑,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不善、人才缺失。
对此,平潭贝雕艺术研究院院长詹立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早期平潭贝雕作品多为实用品,产品内容单一,都是以山水花鸟为素材,创新性不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市场实用品种类愈发丰富,贝雕作品被陆续代替是必然的。此外,上世纪90年代国营企业开始进入全面整改阶段,不少工艺带头人年事已高,或退休或逝世,导致创新跟不上。
就这样,辉煌一时的贝雕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之后虽然有小部分老艺人开设私营贝雕厂,但贝雕工艺制作流程复杂,人工成本高,最终这些私家作坊也都逐步消失。”詹立新说。
在历史潮流中,人们似乎逐渐忘记曾辉煌一时的平潭贝雕,许多有想法、敢拼搏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贝雕这门手艺耗时费事,年轻人将其拒之门外,后继无人的境况让其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
幸运的是,仍有一些平潭人在坚持着,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詹立新、詹胜两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1998年,我无意中购买到一个贝雕作品,爱不释手。”詹立新说,或许是年少时曾去过贝雕厂参观,他对这门手艺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平潭贝雕工艺厂倒闭后,存留的贝雕精品大多散落民间。詹立新、詹胜两兄弟20年来竟陆续搜罗了上千件贝雕作品,置于自己的工作室中,俨然是一个贝雕博物馆。
复兴:满载情怀的新征程
2007年,詹立新经营过一家贝雕卖坊,生意平平,却在当时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2012年,他携手几位对贝雕艺术充满激情的中青年,注册成立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其弟詹胜等人投身于贝雕技艺传承。
“我们走访过江浙一带的沿海地区,发现平潭贝雕拥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詹立新说,于是想着逐步恢复贝雕产业链,让公司能做到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让平潭贝雕重焕生机。
为此,他找来原平潭贝雕厂老手艺人蒋心忠、陈登钦、林銮彬等人,并吸收中青年骨干力量。在以蒋心忠为中心的设计团队的自主研发下,终于创作出一系列新产品。
市场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正面回应。公司成立3年后,在2015年首次营业额突破百万元。“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不断建设,贝雕也逐渐走俏,让我对这份事业的信心更足了。”公司总经理詹胜说,公司产品已逐步实现规模化。
如今,平潭贝雕开始频频接到国内外订单,步入创新提速阶段。了解到,平潭贝雕已成为厦门文博会和旅博会的“常驻嘉宾”,也多次参加省外城市举办的文博会。不仅如此,《亭亭玉立》《水仙》等作品在“第六届海峡工艺优秀作品奖”评选中获得金奖,《渔翁》《伴侣》2件贝雕作品被福建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收藏。今年3月,福建贝雕(平潭)获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目前,平潭市场已有20多个贝雕销售场所,多分布于热门景区附近。詹立新分析,平潭贝雕要重新崛起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要有能跟上现代人审美品质的创新性产品、要有贝雕艺术追梦人带头、要有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如今正是时候了,日渐兴旺的旅游市场让平潭贝雕的重新崛起具备了一种可能,政府也极为支持平潭贝雕的发展,这些无疑为产业欣欣向荣创造了良好环境。”
据了解,平潭正在积极筹备平潭贝雕艺术专题馆。专题馆将呈现平潭的贝雕产品、奇螺异贝以及世界各地的贝壳制品等,让更多人认识贝壳文化,了解平潭贝雕。
在詹立新的设想之中,平潭贝雕应当成为这座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品牌,立足平潭,走向世界。“这需要借力使力,融合平潭其他特色产品,打响招牌。”他期待有一天,人们谈及贝雕时,首个想到的便是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