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剪纸培训班上,孩子们正围着“剪花嫂”学习剪纸。 福建日报 徐强 摄
一把剪刀,几张红纸,一双巧手握着利剪迂回旋绕,红纸上便雕镂出了惟妙惟肖的图画。近日,在浦城县富岭镇中心小学,一堂别开生面的剪纸教学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所学习的,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民间剪纸”。
剪纸艺术在浦城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深深影响着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杂取吉祥喜事,剪作花样十六纸,分赠各家”,清道光年间,寓居浦城的文学家梁章钜在《代吉祥说》中曾描述当时全城的剪纸盛况。
口传口、手把手,浦城民间将这门技艺流传至今。如今,在各方重视和保护下,浦城剪纸正期待与新时代再度碰撞出新的华彩。
由北到南,红纸寄殷情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广泛流传的民俗活动。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与浙江、江西相邻,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为浦城带来频繁的人口流动,同时也为浦城剪纸的出现创造条件。
西晋时期,剪纸在中原士大夫阶层已经广泛流行。随着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剪纸传入浦城。在随后1000多年时间里,形成了既保留中原文明印迹,又融入吴越源流遗风,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风格。
“在古代,剪纸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浦城县文化馆馆长吴卫东说,人们剪出石榴、葡萄等图案祈求繁衍,剪出凤求凰、蝶恋花祈盼禾稻茁壮。
到了宋代,随着造纸业的成熟普及,浦城人开始在传统年节民俗生活中,使用剪纸进行祭祀、祈福、辟邪、娱乐和美化生活。每逢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年节等等,浦城人都要剪就各花样,用来装饰环境和各种用具、祭品。这些剪纸花样,被称为“礼品花”。
“每到除夕夜,浦城每家每户都会将荤素贡品摆放在香案上,再将剪纸放在每样贡品之上,例如,草鱼上会放上年年有余的‘鱼’图案,公鸡上会放上‘鸡’图案的剪纸,其他的贡品均会摆上一些形状与贡品相似,寓意为吉祥、如意、平安等吉祥话的剪纸图案。”吴卫东说,此外,在浦城传统的婚礼习俗上,剪纸的使用贯穿始终,手镯要贴上“手镯花”,脸盆要贴上“脸盆花”,被子会放上“被子花”……婚礼双方会提前一个月召集家人朋友筹备剪纸,将对新人的祝福融入其中,剪纸的礼仪功能也就此传承下来。
“在宋代的浦城农村,剪纸作为娱乐活动十分流行,出现了被称为‘剪花嫂’或‘剪花婆’的剪纸艺人。”吴卫东说,浦城民间剪纸俗称“花样”,剪纸的“花样”繁复,题材也各不相同,剪纸艺人通过学习与再创造,不断丰富着浦城剪纸的内涵与外延。这些古老“花样”随着母传女、婆传媳、邻里串门、走亲访友,交换流传,至今全县很多妇女手中仍珍藏着一本“花样”本。
悠悠千年,剪纸艺术随着浦城先民的流徙,像蒲公英一样落地生根,在旷达与豪迈中自有一番淡雅与从容。
利用剪纸元素开发的精美衍生品在市场广受好评。(资料图片)
由古至今,艺术添新彩
改革开放后.浦城农村外出打工者较多,学剪纸、用剪纸的习惯逐渐淡去。即便如此,浦城民间仍旧保留了大量的传统“花样”和一批会剪花的民间艺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多次下乡收集传统剪纸纹样,并走访调查各村的剪纸艺人,截至目前,共收集整理传统剪纸纹样2000余张,建立民间艺人档案100余份。”吴卫东说,为了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浦城民间剪纸,2003年浦城县成立了民间剪纸协会,吸纳各乡镇100多名会员,开始探索创作适合当前审美情趣、富有浦城地域特色的剪纸作品。
在浦城县中小学课堂里,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剪出几张漂亮的剪纸作品。“我们县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浦城剪纸》中小学剪纸教学教材,在全县19个乡镇(街道)开设课外兴趣剪纸课,邀请剪纸协会会员讲课。从娃娃抓起,把优秀传统文脉延续下去。”吴卫东说。2005年,富岭镇中心小学成立剪纸兴趣小组,一批本校老师在经过专业培训后,成为新时代的“剪花嫂”。学校近百名师生的剪纸作品参与了国内外各级各类展览、比赛。
“目前,全县有60岁以上的剪纸老艺人100多人,中青年骨干剪手数百人,青少年剪纸爱好者2000多人,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吴卫东说,当下,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重回人们的视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7年,浦城剪纸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城于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2009年,福建省政府将浦城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老艺人在喜蛋上贴上喜庆的剪纸。(资料图片)
推陈出新,产业谋新路
周冬梅是浦城民间剪纸技艺省级传承人,学习剪纸已有30多年。“小时候看‘剪花嫂’们在布置婚礼时剪纸,充满了美好,心驰神往。”周冬梅说,剪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传承红彤彤、沉甸甸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她的愿望。参加工作后,她得知浦城县举办剪纸培训班的消息后,马上报名参加,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地学习剪纸创作。“只要一有业余时间,我就拿起剪刀纸片,学习剪纸创作。”不知不觉间,剪纸已成为周冬梅生活的轴心。
2008年,浦城将民间剪纸产业列入“百亿工程”项目,从政策、产地、资金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开始进行剪纸的市场化探索。周冬梅成立了“剪花嫂剪纸坊”,迅速成为当地剪纸产业的龙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近年来,受市场环境、机械化剪纸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手工剪纸艺术品面临窘境,倒逼着浦城剪纸产业转型。“以往,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按照传统手工业的做法,装裱手工剪纸进行销售。可现在有很多人更愿意买便宜又耐用的机械化剪纸,我们也调整思路,开拓新市场。”周冬梅介绍说,为此,“剪花嫂”们开始尝试在延续原生态古老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新鲜元素,开发形式多样的剪纸衍生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我们已经开发了含有剪纸元素的围巾、领带、折扇、茶具、瓷器等10多个品种的产品。”周冬梅说,“剪花嫂”们利用剪纸元素开发的衍生品每年可销售5万余件。
几年前,周冬梅专门请人进行设计、包装,开张“剪花嫂剪纸坊”的淘宝网店,新辟线上战场。如今,网店的“双鱼双全”“双石榴”“摇钱树”等小剪纸以及剪纸衍生系列等百余件产品成为爆款产品。
前段时间,一位客户找到周冬梅,希望定制一批剪纸作品作为婚庆装饰品。接到订单后,周冬梅除了为客户准备传统的“囍”字外,还精心设计了鸳鸯戏水、富贵有余、喜鹊登梅等三四十种寓意深刻、工艺精美的剪纸花样,为婚房增添了喜庆的中国风,客户十分满意。“婚庆对我们来说是新商机,这两年,我的业务也开始向这方面发展。”周冬梅说,浦城剪纸最早就是作为“礼品花”来使用,这些年,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她们希望能通过为婚庆、大型活动制作装饰品,延伸扩大剪纸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
只凭一把剪刀,便玩转纸中乾坤。虽然生意越做越大,周冬梅却始终没有忘记对剪纸文化的“初心”。自2008年开始,她带着“剪花嫂”们开办公益性质的剪纸工艺培训班,已培训学员逾千人。此外,还带动本地制衣、纸箱、木架领域的10多家企业,一起开发剪纸衍生品,共享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