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河长”留乡愁
——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创新举措推进河湖治理
2019-04-03   来源:中国水利报

创新设立“乡愁河长”,引导“乡愁河长”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参与河湖治理与维护工作……去年以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设立“乡愁河长”,有效解决河道治理投资大、见效慢、管理难、维护难等难题,构建“水清鱼虾游、结伴河中戏”的乡村面貌,助力河湖长制在基层生根、在一线落实。

凝聚乡贤合力 共谋河湖治理

秀屿区广泛发动在外企业家担任“乡愁河长”。“乡愁河长”热心报效家乡,并拥有优良的商业资源,借助他们带动河湖管护热潮,形成全民治河的氛围。

针对沿海地区部分乡镇在外务工青年及企业家多的情况,秀屿区及时抓住春节前后企业家、务工人员集中回乡时机,通过召开乡贤新春茶话会等方式,详细介绍河长制工作开展成效、存在问题,激发广大乡贤情系乡土、致富思源的乡愁情怀,引导乡贤加入“乡愁河长”队伍。

此外,建立了“乡愁河长”名录,明确挂点河道、河道流经行政区域等内容。目前,东庄镇、月塘镇等共21条河道流域所在村至少有1位乡贤担任“乡愁河长”“乡愁河段长”。及时更新镇村级河长公示牌,公开“乡愁河长”姓名及联系方式,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投诉建议,接受社会监督。

秀屿区还成立了镇级乡愁河长总会、乡愁河长办公室、乡愁河长理事会,负责人员管理、日常运营、事务处理等工作。建立健全乡愁河长工作制度,规定乡愁河长须符合熟悉河道、热心公益、口碑好等条件,规范宣传动员、公开报名、组织聘任等选聘流程,明确禁止涉水违法违纪者担任“乡愁河长”。

整合有效资源 破解现实难题

通过“乡愁河长”头雁引领作用,秀屿区引导群众捐资捐物、出劳出工,有效破解农村河湖治理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等现实难题,缓解政府在乡镇河道运营与管理方面的压力。

“乡愁河长”带头捐赠资金,引导基层群众、企业家共同参与资金筹集,并利用部分“乡愁河长”担任村委会主任所具有的群众基础好、号召力大等优势,推动村两委自筹资金。多方发力,破解河湖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累计捐资捐物1600多万元。

“乡愁河长”加强与村委会的沟通联系,经常与村干部、施工队探讨施工方案,监督施工进度、质量,研究河道治理修葺、水岸生态建设、村容村貌及落后生活方式改善等方面的对策,积极为管护工作提建议、出点子。

此外,秀屿区还聘请周边居民、老党员等热心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管理河道专管员日常巡河工作,以及群众乱排乱倒乱占等不文明行为,增强群众爱河护河意识。

加快转型升级 促进乡村振兴

秀屿区大力开展河湖治理,厚植生态优势,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通过“三个转变”促进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转变生活方式。发挥“乡愁河长”作为河湖长制宣传员的作用,再通过广播、展板及回乡人士的言传身教,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理念,推广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管”“人人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转变河湖面貌。秀屿区在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街道卫生定期保洁等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投入1600多万元用于河湖水生态治理,完成篁山溪、东潘溪等十几条河道约42公里的清淤清障工作;加大巡查整治力度,拆除5座反弹复养畜禽养殖场,以及沿河村庄7座旱厕,从源头遏制水质污染;修建坂尾溪“福道”及周边配套设施,在东沁、马厂等河道边修建滨水绿带休闲步道、乡村公园等,为群众提供休闲场所。

转变发展方式。在“乡愁河长”模式助推下,东庄镇积极对接精准扶贫规划,挖掘医疗资源,整合河岸沿线零散闲置土地,在全镇范围内启动“中医药谷”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中草药种植,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农村特色种植产业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