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大田县河长制专题片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2019-03-29   来源:水清三明

2017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国庆特别节目《相聚中国节我爱你中国》。在“绿水青山背后,专家解读河长制”这部分内容里,水利部发展中心主任杨得瑞在谈到全国通过实行河长制取得的治水成果时,举了两个典型例子,其中之一就是大田县多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实行河长制取得的巨大成果,并称之为“这个是个不得了的成就”。

1.jpg

2018年1月26日,在全国推行河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的贯彻落实《关于在湖泊推行湖长制的指导意见》视频会上,大田县作为唯一县级发言单位,向大会介绍了九年治水经验,引起了强烈反响。

2.jpg

2018年7月17日,水利部举行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副部长周学文在回答《光明日报》提问时,再次将大田向中外推介,并希望朋友们多挖掘这样的案例,宣传河湖面貌得到改善的先进典型。

2019年3月7日,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报道《福建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侧重提到大田县退休大校林佳山回乡参加河长监督员,成为“大校河长”的事迹。

3.jpg

那么,作为典型山区和具有800多年采矿史的大田县,面对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粗放开发,污水乱排乱放、垃圾乱倒乱扔、河道乱搭乱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地陷、水干、树死等严峻形势,是如何闯出一条治水之路,还全县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呢?

4.jpg

2009年,大田县在福建省率先试行河长制。党的十八大以后,按照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大田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围绕“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这一治河思路,实行“严管、勤查、联动、重罚”的治河措施,收到了初步成效。

“河水有问题、直接找河长”,已经成为全县百姓的共识。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做到了“四提升”“三创新”:

“四提升”方面

一是提升立体巡河方式。

利用无人机航拍、河道专管员徒步巡河等监测手段,加强涉水问题闭环管理,实现线上及时发现、线下快速处置。“易信晒河”被评为“2015年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

二是提升水生态的系统治理水平。

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统筹实施河道清淤、水土流失、农业面源、工业污染、城乡环境整治等“五大工程”,推动流域治理从“大动脉”向“毛细血管”延伸。

三是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指挥系统。

成立多部门集中办公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开展点对点精确化实时信息交互,着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四是提升生态综合执法体系。

在全省成立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的基础上,在公检法等部门分别设立生态侦查大队、生态环境检察科和生态环境审判庭,实现“四支队伍”集中办公、联动执法。

生态综合执法局荣获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2017年9月7日,福建省委书记、时任省长的于伟国同志批示:大田县创新生态综合执法,为推进河长制提供了新经验,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

“三创新”方面

一是创新“党建引领”,解决“行政区域协调难”问题。

在县委河长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打破行政界线,以流域为单位,成立2个流域党委、17个溪流党支部,把支部建在河道上、把党旗插在河岸上,通过党建引领作用,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统筹解决涉河涉水问题。

二是创新设立河长协会,解决“全民治水落实难”问题。

聘请中科院院士郑有炓、叶良茂和林佳山等一批乡贤担任“院士河长”“教授河长”“大校河长”,依靠村规民约和护河公约,通过开展沿河企业认领河段、志愿监督员爱河护河等活动,提升群众管河治水的主人翁意识,推动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三是创新“河道经济”,解决“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问题。

5.jpg

将水景观打造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等开发相融合,大力发展“河长+光伏”“河长+设施农业”“河长+旅游”等河道经济,实现“以河养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几年来,境内的均溪河、文江河主要流域水质均达到二类标准。河长指挥中心共受理涉水问题2540件,其中现场处置1731件,责令限期整改575件,累计投入工程项目资金超18亿元;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34件,收缴罚没款577万元;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28人;涉嫌犯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13件,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7件11人。

6.jpg

弛而不息,久久为功。河长制的十年实践,使大田境内各条河流水体更绿、川流不息、富有灵气、充满活力,初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