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主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严可仕在接受人民网时表示:“作为在闽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的干部,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踏踏实实,做好分管的乡村振兴、扶贫开发、产业发展、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
今年,严可仕向大会提交的两份提案都和他分管的工作相关,一是关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案,二是关于进一步加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提案。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社会更加安定稳定,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严可仕在工作调研中发现,农村基层自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村级组织存在行政化倾向、村规民约认同度不高、农村自治存在不和谐声音、乡村区划不适应发展要求等现状,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应当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广大村民群众真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针对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严可仕提出了建议,认为理顺乡村治理工作机制是首要的,“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不削弱,把应由村委会管理的事权还给村委会,以党建引领、规范村民自治。”
严可仕还提出,要全面清理农村创建达标、检查评比项目,避免一味要求基层自治组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随意“甩包”给村干部。
同时,严可仕认为“村两委选举这一关键环节必须把握住”,在他看来,这是强化农村依法治理工作的体现。为此,他建议探索由县级监察委员会对选举进行监督。
此外,他认为要探索“互联网+村治”的新模式,让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网络了解、参与自治事务,把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网络公示,确保村民自治在阳光下运行。
对于村规民约发挥作用不力的现状,严可仕表示,要推动村规民约制定程序公开透明化,防止制定村规民约的内容和程序违法;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继续发挥老人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和本土乡贤示范教化作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
如何科学优化乡村资源配置也是提升乡村治理的一大关键。严可仕提出,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自身“造血”功能欠缺的乡村,可采取村社融合等方式,拓展其经济发展空间;对于“空心化”比较严重、治理瓶颈难突破的村庄,可采取“合村并组”方式,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引导乡贤能人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加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有关部委把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大力予以推动,有力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定位有偏差、要素保障不充分等问题。”严可仕指出,部分地方政府跟风模仿,未能突出“特”的优势,发展后劲不足。一些地方出现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现象,突出表现为房地产商通过包装“科技小镇”“农业小镇”等项目,低价拿地开发,特色小镇变成了“地产小镇”。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周边城市竞争、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严可仕认为,特色小镇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科学规划布局,统筹谋划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要强化市场化运作思维,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小镇建设规划引导、营造制度环境、提供设施服务等方面,不搞‘大包大揽’,更不可越俎代庖。”严可仕说,在政企合作中要准确把握角色定位,给予小镇建设更多的自主权。
“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和支撑,应立足‘特而强’,发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严可仕指出,特色小镇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面对一些特色小镇变“地产小镇”的问题,严可仕提出要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开始,主动抵制特色小镇“地产化”。同时,向社会公开规划、招商、运营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于某些小镇获得“特色小镇”称号后转向房地产开发获取更多收益的现象,要实施强制退出,确保小镇建设应有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