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细致,但不能包办
2019-03-13   作者:吕德文   来源:南风窗

如果仅仅是以简单的帮扶,乃至于包办的态度来扶贫,一些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必定会陷入困境。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各地都在加紧脱贫摘帽,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都在铆足劲想尽办法让贫困户脱贫。比如,为了让产业扶贫起效果,将扶贫资金入股到效益好的企业,坐等分红。甚至于,一些地方为了让特殊贫困人群脱贫,还精准施策,如为光棍介绍对象,扶贫“送”老婆的“佳话”曾在媒体广为流传。

姑且不论这些做法是否合适,有一个问题却值得深思:帮扶是否意味着包办?在精准扶贫进入决胜期的今天,尤其应该审慎看待当前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以免引起政策偏差和资源浪费。

在实践中,扶贫工作亦是群众工作之一种。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如要有效发动群众,就需要“抓两头,带中间”,抓先进和落后,就是抓住了两个对立面,就可以把中间带动起来了。

在这个意义上,扶贫工作抓住关键少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贫困群众中的类型差别,更应该从脱贫意愿和行动的积极性来衡量。比如,一些贫困群众虽因劳动力不足、生活负担重等原因陷入困境,但如果有积极的摆脱贫困的意愿,就是积极分子。

反之,一些贫困户的客观条件也许不算很差,仅仅是因为家庭生计缺乏计划、生活上缺乏进取心而陷入贫困等,这就是落后分子。如果仅仅是以简单的帮扶,乃至于包办的态度来扶贫,一些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必定会陷入困境。

笔者在调研中经常碰到一种情况:很多扶贫资源落到贫困户中的“落后分子”手中,不是拿来发展生产,而是转手之间即挥霍浪费。笔者亲眼目睹一个“光棍”贫困户,屋内乌烟瘴气,臭不可闻;每次扶贫干部去入户访问,第一件事便是帮其打扫卫生,而他却在旁边看。有时帮扶干部对其要求不满足,还多有抱怨。

因此,如果说扶贫先扶志是脱贫攻坚的铁律的话,那么,最需要扶志的贫困人口便是这种“落后”群体。哪怕就扶贫策略而言,相较于单纯的物质帮扶,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让其有生活的进取心,也是一项更为根本,也是更有效率的帮扶策略。

在这个意义上,在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干部的工作应该有限度。概言之,帮扶不是包办。一方面,扶贫需扶志。除了某些客观原因,相当部分贫困户的贫困根源在于主观认识。只有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我们党和政府具有做思想工作的传统,这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同样适用。思想工作不仅仅包括交心、鼓励,批评、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面。对于那些具有等靠要思想、不求上进的贫困户,批评教育或许更为重要。比如,婚姻问题当然是光棍人群的贫困根源,但这不应该是扶贫干部的工作方向。

另一方面,扶贫工作更为重要的工作是为贫困人口提供脱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而非直接给予帮助。简言之,精准扶贫虽意味着一户一策,精准施策,但并不意味着原有的开发扶贫、整村推进等政策等失效。

当前,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为其注入发展动能,让贫困人口有了从市场上获取收益的机会,或许比任何扶贫政策都要重要一些。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 吕德文)

责任编辑:方芳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