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正月十二,一场迎元宵晚会在云霄县和平乡坎顶村完满落幕。这台晚会由多方力量群策群力——驻村社工与村两委共同策划组织、漳州市芗城区春天义演团送艺下乡,村民自发排演节目。
这场晚会是坎顶村推行“三社联动”机制的最新实践。这套机制为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供了一套全新方法。作为城乡社区“三社联动”省级试点,坎顶村发挥驻村社工专业优势,外引社会组织,提升村两委能力建设,活化多元社会力量,助力农村社区发展与建设。
社工下乡
2017年,坎顶村入选福建省第二批农村社工试点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自漳州市致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团队入驻坎顶村,将社工服务引入乡村。
“农村对专业社工服务的需求同样迫切。”闽南师范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耀明表示,“社会工作在需求评估、资源链接、精准服务、人性化关怀等领域,可为农村提供更多专业支持。”
进村后,社工团队便通过查阅档案、田野调查、重点访谈等方式,为坎顶村把脉。
“坎顶村是革命老区村。2014年起,村里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引进现代农企落地,投建现代设施农业,分散土地得到有效流转,村民得以在家门口就业。”坎顶村党支部书记吴来和说,尽管村庄不乏产业,但仍有部分村民生活贫困。
很快,致尚团队便梳理出村民们的需求。譬如,约有50户村民因疾病、残疾、年老、能力欠缺或文化水平较低等导致生计困难;留守妇女在农企务工,却因不识字连工资条也看不懂。
“我们希望能精准协助经济困难和发展受限的人群摆脱贫困。”致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闽惠表示。
村里有一户低保户,早年因车祸导致一条腿残疾,性格暴躁,邻里关系紧张,后又因家人患重病而放弃工作,常年“等靠要”,时常有过激行径。
“对于这样的个案,传统救济局限于物质帮扶,专业化的社工帮扶则更重视通过情绪疏导、认知调整、能力建设等专业手法,从精神层面加以引导,并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其发展能力。”王闽惠带着社工跟进个案,倾听其心声,肯定他对家庭的责任,引导其发挥所长,种植售卖中草药增收。
为提升妇女能力,2017年夏天,社工开办起“巧娘班”,每周两晚上的课程,采用普通话和闽南语双语教学,为村里的中老年妇女们扫盲。
“三社联动”
去年,省民政厅出台《2018年推进城乡社区“三社联动”的行动计划》,在全省确定了10个省级农村社区试点,坎顶村位列其中。自此,坎顶村的社工团队迎来同盟军——来自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力量,它们共同构成了“三社联动”的主体。
“三社联动”发端于上海,旨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分散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资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坎顶村的实践中,驻村社工起到枢纽作用。
“社工团队负责整个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设计和实施。”坎顶村“青耆同乐”农村“三社联动”试点项目督导陈雪云表示,社工可利用专业优势,与村干部及村民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评估乡村发现现状,挖掘乡村资源优势,赋能乡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团队可根据村庄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链接,有针对性地引入公益性社会组织。
“在重阳节、春节等活动中,社会组织提供了义诊、剪发、写春联等便民服务,更为村里老人带来羽绒服、棉被等物资。”陈雪云说,目前在漳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已近600家,这为“三社联动”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资源。“和平乡广种枇杷树,然而大量枇杷叶被随意丢弃,资源利用率不高。为助力产业发展,市民政局对接了漳州市英才协会,对方派出技术人员到村里建立收购站回收枇杷叶,帮助村民增收。”
来自外部的社会组织资源有其优势,但难以长期持续地提供服务。因此,驻村社工们一方面外引,另一方面内培。
“我们通过引导、选择领头人、帮助建章立制等方式,培育孵化村庄自组织,实现村庄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陈雪云说,按照计划,坎顶村将重新运作老人协会;“巧娘班”将从识字班升级为妇女自组织,成为妇女们互助交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平台;返乡大学生、乡贤能人也将在村庄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三社联动”中,社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与村两委充分互动。更加了解村情的村两委,能够为社工开展工作提供更多有效建议。同时,我们也重视村两委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王闽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