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6·18”平台 柘荣老白茶逐步构建品牌影响力
2019-02-18   来源:福建日报

柘荣老白茶,飘出新茶香

失落的老茶乡

袁崇阳依然记得首次参展“6·18”时的尴尬。

2017年,他所在的福建百丈岩茶业有限公司,亮相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推介旗下白茶品牌“佰丈崈阳堂炭焙老白茶”。却不料,现场迎来了一张张“问号脸”——“白茶不是福鼎的吗?”“这个地名念作‘拓荣’吗?”

每当这时,袁崇阳便要不厌其烦地解释,柘荣也是白茶原产地。

柘荣县地处闽东,境内重峦叠嶂,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天然适宜发展茶叶生产。民间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广泛生产白茶。袁崇阳表示,《茶经》有载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而在唐朝时,柘荣、福鼎同属永嘉县管辖。袁氏先祖在19世纪末,便在高山广种茶树,深入研究炭焙工艺,创号“袁记·东吉来茶行”,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茶商,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分号。来自当地县志数据显示,1990年,柘荣全县茶园面积已超过3万亩。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竞争加剧,茶叶价格低位徘徊,越来越多的茶农选择种植效益更好的太子参。由此,大量茶山失管,柘荣白茶产业急转直下,陷入低谷。即便是历经百年传承的袁家茶行,也在2000年关停,之后仅偶尔为部分外地茶企代工。自主品牌被束之高阁。而袁崇阳所在的城郊乡岭边亭村坪岗自然村,近三分之二茶山处于抛荒状态。

“柘荣茶园规模小,种植、经营分散,茶叶种植一园多户或一户多块极为普遍,且加工水平相对滞后,加上人才缺乏、精品名牌少、营销市场不健全等,茶叶产业化水平低。”柘荣县茶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柘荣茶农以卖茶青或为大茶企代工为主,产品卖价较低廉。

返乡的新茶农

“柘荣白茶品质优,文化底蕴深,就这么埋没了,不可谓不遗憾。”有感于此,2015年,在北京闯荡多年的袁崇阳回到老家,成立福建省百丈岩茶业有限公司,有意重振当地白茶产业。他主张立足本土生态禀赋,传承古法炭焙工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重塑品牌影响力。

同年,袁崇阳与弟弟袁靖哲在太姥山脉主峰东狮山下,流转了近5000亩原始生态茶林。“这里终年云雾萦绕,水土纯净,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种多样,有着许多制衡害虫的动植物,老茶树及茶叶可因此远离害虫的侵袭,由此减少乃至避免农药的使用。”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天然生态茶叶,而百年传承的炭焙老白茶工艺也重新有了用武之地。袁崇阳说,制茶过程严格遵循古法工艺,这套炭焙老白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柘荣县、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又通过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

此外,袁家兄弟将老号改名为“佰丈崈阳堂”,希望新品牌带来新突破。

复兴的茶产业

更大的突破,则源自与“6·18”的结缘。

由于曾在“6·18”茶歇区亮相,并收获了一众好评,2017年至2018年,“佰丈崈阳堂炭焙老白茶”连续两年以唯一指定白茶的身份,参展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以前,柘荣白茶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6·18’则让消费者感受到柘荣高山白茶的好滋味。”柘荣县发改局副局长林群表示,这次“硬核推广”,让柘荣白茶一炮而红,并带来了大量订单。来自美国、韩国、柬埔寨等海外市场的客商均抛来了橄榄枝。

市场需求迅速传导到生产端。茶农重新回到茶园,关停多年的制茶厂陆续复工,茶青收购价格上涨近一半。根据袁崇阳的估算,全县制茶厂数量已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10多家增加至300多家。

“6·18”带来的后续资源还不止于此。科技创新的力量正不断为柘荣白茶产业振兴赋能。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百丈岩茶业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未来,基地将深入挖掘柘荣炭焙白茶传统文化历史,通过搜集、记录、整理等工作,建立完整的档案,用录像等数字化媒体手段对其传统工艺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

此外,百丈岩公司的原始生态茶林,还入选联合国工发组织2019—2022年“福建省特色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型提升”项目生态基地、福建省智慧城市协会智慧茶产业技术委员会老白茶智慧茶庄园基地。袁崇阳希望,这些创新资源能够带动柘荣白茶产业水平的提高,让古法工艺与现代制茶工艺实现深度结合。

对于未来与“6·18”的合作,袁崇阳还有更大的设想。打造数字庄园、推进茶旅结合,推动三产融合,培育“柘荣高山白茶”“柘荣长寿茶”等县域茶叶公共品牌……他希望能够与“6·18”有更深入的互动合作,协同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张辉)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