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杨宏益:巧打组合拳 助力整村脱贫
2019-02-14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山河村位于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东北部。青山、秀水、绿道,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村里,午后的暖阳下,村民三五结伴在大寨广场舒活筋骨。看着如今的景象,怎能想得到,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典型的空壳落后村。

“环境好了,村民富了,山河人有福啊!”说起村里这一年多来的变化,村民们满脸的幸福劲儿。“我们要感谢小杨,是他带着乡亲们让生活变了样。”村民老沈口中的“小杨”,正是年轻的“85后”驻村第一书记杨宏益。

任职驻村后,杨宏益以党建工作提升为引领,全面精准发力,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子。目前,该村年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成为诏安县先行“摘帽”的贫困村。

640.jpg

杨宏益(右一)向来访客人介绍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抓组织,村班子有了年轻人

建强村级班子,带好村支书,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要务。“‘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贫困和软弱涣散往往相伴而生,脱贫致富首先要从整治村班子抓起。”新上任的村书记沈惠勇介绍,这是小杨书记经常跟他传导的理念。

到村后,杨宏益抓党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分设三个支部,有效破除小马拉大车的问题,避免了因外出党员、老弱党员多而难以组织党员大会的尴尬。面对升格党委后所辖支部办公活动需要,他积极向各方筹措资金95万元,对旧小学教学楼进行修缮,建成了近900平方米的村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

微信图片_20190213164813.jpg

针对村“两委”干部年龄老化、工作热情退化的问题,杨宏益借助村级换届的有利契机,着眼“两委”干部年轻化、知识化,鼓励动员村里的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参与竞选,新“两委”班子吸纳了3名新成员,其中有2名是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

“班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老百姓想的多了,干的实事多了,自然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老支委沈子发说,村里一条1公里多的饮水工程项目征地,仅用了两天时间。

微信图片_20190213164807.jpg

为了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杨宏益在“规范”二字上下功夫,特别是严格审批手续,管好、用好扶贫专项资金。此外,他还定期带头上党课,建立党员微信群,形成常态化学习交流机制。

忙发展,“空壳村”年营收十万元

作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山河村是典型的空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60户122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杨宏益切实履行第一书记职责,带领村“两委”班子,创新扶贫思路方法,巧妙打出了“产业+扶贫”系列组合拳。

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两张名片,是山河村发展乡村旅游拥有的独特优势,但村里占道摆摊经营的乱象随处可见,脏乱、拥堵也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敬而远之。为此,杨宏益向各方筹措资金62万元,在村里中心位置建设了一个综合农贸市场,通过抽签选号的方式进行招租,让占道摆摊的经营者统一集中经营,不仅有效解决了占道摆摊引发的脏乱问题,还实现了村收入6.4万元。

农村发展,农业是主导,产业是龙头。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街串巷、入户走访,杨宏益了解到,山河村的村民除了外出务工经商,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都是以种植业为主,尤以大棚蔬菜为多。全村大棚蔬菜以简易大棚居多,产量相对不高,收益率低下。

为了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杨宏益牵头农业发展党支部,与义荣家庭农场签订合同,由农场提供土地、村委会出资建设现代设施蔬菜大棚38亩,以每亩每年1800元租给农场经营,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7万元,为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20个。至此,山河村由原来的“空壳村”蜕变成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

微信图片_20190213164749.jpg

让乡亲们尽早脱贫致富,一直是杨宏益的心头大事。驻村第一个月,他便将所有贫困户走了一遍,各家各户的家庭状况和致贫原因,在他的心里有了一本明白账,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成为关键。村民沈永春家里虽有两层楼的住所,但接二连三的病号却让这个家庭成为最困难的贫困户。杨宏益主持召开村“两委”会议,讨论研究先行给予沈家2000元的困难补助,并通过福建省专为贫困户制订的医疗叠加保险政策,实现将近90%的报销比例。“这个驻村书记不一样!想的都是咱老百姓的事儿。”现在一说起杨宏益,沈永春的父亲沈泗平总是竖起大拇指。

办实事,踏破门槛筹集项目资金

沿着东溪岸,临近山河路段由窄变宽、宽敞整洁,很难想象,这个路段半年多前还是山河村民的一块“心病”,坑坑洼洼、难以会车。进村后,两排古香古色的路灯映入眼帘,夜色下的村主干道宽敞明亮,黑灯瞎火在四个月前成为山河村的历史;沿着进村主干道,左侧一块偌大的旅游停车场指示牌特别吸引眼球,48个停车位整齐有序;进入村庄,来到新落成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这座诏安当地最为标准化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成为党员群众休闲散心、接受教育的好去处。

微信图片_20190213164734.jpg

一个个惠民项目的落地,不仅方便了群众,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民生项目无小事。一个项目从设计、论证、审核、招标、施工、监督、验收等,环环相扣。我们在项目管理上坚持做到‘两个贯穿始终’,一是项目设计、听证讨论、公开招投标的把关要贯穿始终,二是施工质量监督贯穿始终。”平日里,杨宏益和2名村干部组成质量督查队,定期检查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据了解,杨宏益到村工作以来,山河村共实施民生项目6个。

微信图片_20190213164825.jpg

项目落地,资金是支撑,市、县有关部门经常都能见到山河第一书记的身影。诏安县财政局有关领导笑称:“财政局的门槛快要被山河村的第一书记踩坏了。”

早在2010年,杨宏益就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两年的村官经历让他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时隔5年,他主动请缨,再次踏上了农村这片热土。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