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折翼天使”
——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精准扶贫记
“教师帮扶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校生一个不落下,对毕业生要永不言弃,进行跟踪,积极帮扶。”1月3日,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族彩表示,学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的帮扶,学生熊罗伟虽已毕业半年了,但上个月学校还专门派人到福州看望他,鼓励他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关爱特奥运动员
熊罗伟,宁化县中沙乡下沙村人,智障四级,伴有口吃、听力障碍。他生于2003年,父母均为残疾人。从2009年9月入学,到2018年6月初中毕业,熊罗伟在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宁化特校)度过9年难忘的学习生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曾3次参加省市特奥会夺得金牌,2018年参加福建省第七届特奥会获男子跳远、男子400米比赛两块金牌。因体育成绩突出,他被推荐到省残疾人联合运动中心参加集训,积极备战2019年3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级田径类比赛。
2018年暑假,因集训期间政府补贴的生活费需直接打入学生个人的银行账户,但熊罗伟尚属未成年人,还没有办理个人银行账户。考虑到熊罗伟家人的不便,宁化特校经过多方沟通,为他很快办好中国建设银行卡。张族彩表示,熊罗伟虽已毕业,离开了宁化特校,但老师们仍旧经常通过手机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他进行交流,帮助他,鼓励他。
离开了宁化特校朝夕相处的老师与同学,加上持续的高强度训练,熊罗伟有点不适应,慢慢产生了失落和消极情绪。他经常通过手机微信向宁化特校的吴海英老师倾诉心声。为稳定他的情绪,宁化特校专门派廖秋香、吴海英等教师赶赴福州,陪他训练了一天,不断安抚他,激励他。看到昔日的老师,熊罗伟十分激动,变得积极乐观起来,训练的劲头更足了。
熊罗伟的爷爷熊宗庆曾多次感慨道:“我孙子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特校老师的精心教导,太感谢了。”
培养体育特长生
从哭闹着不愿上学到不舍得离开校园,从内向孤僻到积极乐观,从一名懵懂孩童到赛场金牌少年……9年来,熊罗伟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学业,多次站在省、市特奥会的领奖台上,成功的背后倾注了特校老师太多的爱。
2014年9月,吴海英担任熊罗伟的体育教练,她越来越发现,这是棵难得的运动苗子,跑步和跳远特别好。为充分培养和发掘他的运动特长,吴海英多次找他谈心,利用体育课和阳光体育活动对他进行专门辅导和强化训练。
“那时他很自悲,性格孤僻,经常躲在角落里,很少与人主动交往。拿了金牌回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谈起熊罗伟,吴海英至今记忆犹新。
熊罗伟的成长与成才,只是宁化特校办学成果的一个亮点与缩影。2016年,宁化县教育局创新“三全三扶一档”教育精准扶贫(即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管理;扶志工程、扶智工程和扶助工程;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宁化特校结合学校实际,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因校施策,精准帮扶,狠抓学生的扶志和扶智工作,助力学生圆满完成学业,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学校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师生结对帮扶”制度,校级领导重在为学生扶志,任课教师重在为学生扶智,加大与学生谈心交流的力度,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失学。
近年来,宁化特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开设各类兴趣小组,成立学生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滚球、轮滑等运动队,为发掘学生潜能搭建平台。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特奥会比赛多次获得佳绩。2013年,在第十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学生廖奇华获得男子组雪鞋200米金牌、800米金牌及4×100米接力银牌;2015年,在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廖真飞、兰猷友获得5枚奖牌;2017年,在福建省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6名运动员代表参赛,获得了13金1银的好成绩。
成功的背后,是老师们用爱守护着这群“折翼天使”。对这些智力残疾的孩子,老师们从他们身体机能的恢复着手,以体育特长培养为突破点,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存在智力缺陷,训练过程特别艰难,有时连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得成百上千遍才能教会,能夺冠太不容易了。”吴海英老师感慨道,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常人生活,这是训练的初衷,但孩子们训练时的那股韧劲非常感人。
由于年龄不一、残疾程度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训练的方法也不同。学校以田径为基础,选拔校内10%左右的残疾程度轻、身体素质好、协调性好的孩子,成为田径训练队重点培训对象。为了保证训练效果,师生周末还经常坚持训练,从不喊苦叫累。
“全校现有31名学生被确定为重点帮扶对象,既要扶志,也要扶智,一个也不落下。”张族彩告诉,学校积极探索教育精准帮扶的措施,培养体育特长生,助力学生圆满完成学业,为日后自食其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送教上门暖人心
宁化特校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少年儿童为主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现有教师30名,智障、听障学生130名,其中26名学生因重度残疾无法进校读书。为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宁化特校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把关爱送到特殊孩子家里。
学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把全校教师分为4个送教小组,先后走进全县16个乡镇,深入26户重度残疾儿童家里送知识、送技能、送关爱。为确保送教效果,学校对每一名特殊学生,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入户送教上门服务,有时也带上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为他们送温暖、送志气、送关怀。
送教前,送教老师都会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精心准备教育服务课程,不仅教育孩子,也要想办法向家长传授教育知识,教给家长一些对孩子进行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每次上门送教后,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老师们都感到十分欣慰。在老师们的帮扶下,水茜镇焦坑村的脑瘫患者小邱、淮土镇周坑村的脑瘫患者小张等人,病情都有了明显的好转。
参与送教上门服务的罗淑珍是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她对此深有感触:“对大多数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儿童,教会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挖掘孩子潜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帮助他们成年后适应社会,独立生活,这也是送教活动的另一重点所在。”
“送教上门服务,教师不仅给学生送去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残疾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扶志又扶智。”张族彩告诉,面对这些特殊的“折翼天使”,更需要老师用爱心与耐心去守护,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