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林炜:用心丈量每一寸土地 用情收获每一张笑脸
2018-12-27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中国福建三农网12月27日南平讯( 朱军伟) 在开始驻村工作之前,林炜任职于省委办公厅信息处,从事的是文字工作,常年同各省直单位的信息平台打交道,为省委领导提供参考资料。基层于他而言,完全是个崭新的领域,充满挑战性与未知数。到村的第一天,林炜就开始入户家访工作。由于潘墩村地盘大、人口多,自然村较为分散,加上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障碍,看似寻常的“走一遍”,足足花了三个多星期时间。恰好遇到寒潮引起腰椎病发作,林炜愣是20多天不回福州,坚持一次性走完第一次入户工作。

访贫问苦2.jpg

访贫问苦

在走访中,他归纳出对潘墩的第一印象:“三多三少”——在册人口多,精壮劳力少;农田山地多,经济作物少;小农意识多,格局情怀少。虽然是个3000多人的大村,占地面积也不小,但资源匮乏,人均农田、林地数量少,在村生活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而且农民思想保守落后,习惯于依靠种植传统作物维持旱涝保收,村集体经济收入约等于零,村级组织较为涣散,支部起不到带头作用。

沉静如水的寒夜,林炜辗转难眠,他感到自己的到来,在平静甚至有些沉闷的山村激起一丝涟漪,从省市县到乡镇和村庄,大家都寄予厚望,把省派驻村干部看作“高位嫁接”。这是期许,更是鞭策。要做好工作,就要摆正位置,放下身段,不能膨胀,要扑下身,沉下心,向县局领导学、向乡镇干部学、向农民百姓学。不多久,他就从大家眼中一个陌生的外乡人,成了村民口中津津乐道的“小书记”。

支部创建有声有色

潘墩村党员人数多,有81名,但年龄结构偏大,多数年轻党员在县域之外流动,支部学习意识薄弱,党建工作开展不力。到岗之后,林炜先从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入手,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把村部里里外外修缮了一番:宽敞的会议室桌椅整齐,党章村规一一上墙;办公室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和空调,为村两委和村民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区窗明几净,花草欣欣向荣,简单却不简陋,充满生机活力。妇女主任李莉由衷地说:“林书记,说实话,过去这个村部我们一年都来不了两次。那时候这里就像个破烂的垃圾堆,老鼠蟑螂到处做窝,我一个人还不敢进来。你来之后,这里整理得这么好,真的像一个‘家’,我们工作起来心情也舒畅多了。”

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更需要完善的制度约束。潘墩村结合上级要求和村情实际,制定实施各项规章制度。有会议纪律,有坐班安排,有两委分工,有村规民约……定了制度就要落实,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摆正,潘墩村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甚至开创了县域范围内罕见的“无烟会议”,开会时秩序井然,气氛热烈。

党建宣传.jpg

党建宣传

要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懂得运用各种机会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拘一格、突破时限,丰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形式。今年正月初四,林炜便告别家人早早回村,组织村史上首次在春节期间召开的党员大会和村民茶话会。那些一年甚至几年才回乡一次的村民,知道村里来了个下派书记,纷纷来到会场看热闹。也正是这次活动,开启了党员群众对支部活动的参与意识,让更多的在外乡亲更加关心、投入家乡建设。

走访老党员.jpg

林炜书记(左)走访老党员

针对外出流动党员多、支部生活难开展的问题,林炜主导推进“移动党建”,建立支部微信群,尤其针对外出流动党员开辟了远程参与机制,进行“实时直播”“点名抽查”,并将抽查结果计入党员考核系统,切实调动支部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时,重点培养在家乡生活、既有心也出力的优秀年轻农民,杜绝“隐形党员”。“七一”期间,以“为党庆生,永葆先进”为题,组织建党97周年系列活动,包括义务健康体检、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及“平安三率”入户宣传等,并为每位党员颁发“党员家庭户”门牌,让每位党员亮明身份、树立形象、保持先进,让群众参与监督、见贤思齐、共同进步。

党员挂牌2.jpg

林炜书记(前左一)组织开展党日活动,为党员挂牌

产业发展有模有样

在潘墩,农民普遍种植的传统作物经济效益较低,缺乏特色产品,不敢尝试新产品,总在观望。同时存在跟风现象,看到别人收益好了就跟着种,但往往又陷入产品饱和期的尴尬境地。为了寻找突破口,林炜深入实地调研,在田间地头、泥里水里和老乡拉呱、向专家请教,希望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势而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闯出一条产业发展致富路。

向养殖户赠药赠书.jpg

林炜书记(右二)向养殖户赠药赠书

他与村两委先从当地农民熟悉的芋头类作物入手,积极牵线搭桥,向福州西营里市场寻求合作途径,在原先广种毛芋的基础上小面积引导试种更受市场欢迎的槟榔芋,逐步打消农民愁销路、不敢种的顾虑,进而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布局下,尝试更大范围的经济作物新品类种植计划。在参加了县委县政府组织的贵州农村“三变”经验学习考察之后,深入思考产业发展新型模式,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考察、量身定制,谋划从扶植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入手,发掘特色农产品及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壮大村集体财政收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集体经济发展重点。

上党课扶产业发展_副本.jpg

上党课扶产业发展

此外,林炜还向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网领域寻求切入点,争取到建设银行、微联达公司等企业支持,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在农业产销中的作用,成功打造集党建宣传、风土人情、供销流通等功能为一体的微信公众号“家在潘墩”。随着这个网络平台的上线,一条从深山到城市的桥梁架设起来,潘墩村从大山深处逐步走入城市人的视野,也给外出乡亲提供了时时关注家乡的渠道。迁居厦门生活的邝大叔激动地说:“现在我拿起手机,点进这个属于潘墩自己的公众号,就能看到村里的山山水水,看到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甚至还能看到在故乡颐养天年的老母亲,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家在潘墩’,让我感觉离家很近,在离乡的日子里大大缓解了心中的乡愁。”这个村级组织的自媒体成立,是农村里的新鲜事,引起热烈反响,广受各级好评,其中的助农商城版块在建行龙支付优惠活动的推动下,首期成交订单550笔,销售额达到59580元,实现良好开局。

育秧房烘干机建设.jpg

育秧房烘干机建设

扶贫救困有情有义

从没有农村生活、工作经验的林炜,刚到驻点村时极不适应,山区条件差,生活设施缺乏,三九严冬里没有城里唾手可得的暖气和热水,每晚只能多烧几瓶开水泡脚取暖。有一回,为了说服一个贫困户搬出濒临倒塌的危房,接连两周冒着严寒、顶着风雪“频顾茅庐”。贫困户白天去市里看病,他就漏夜进山到自然村入户家访;贫困户前后反复摇摆不定,他就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贫困户不理解相关政策,他就详细解释,耐心引导。最终,这个贫困户终于被打动,并在镇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修缮了危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走家串户扶贫救困的过程中,林炜不止一次没忍住泪水。他曾说过一句话:“我虽然没有吃过苦,但我见不得百姓苦。”这句话发自肺腑,他也一直努力践行,老百姓对此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重阳节2.jpg

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

关心群众,就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为解决农忙时节村民在劳作过程中避雨遮阳的实际困难,他规划建设6个田间凉亭;为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他在公路、村道、小桥等危险地段共增设安全护栏6处;为缓解孤寡老人、残疾人士、贫病儿童的燃眉之急,他积极争取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善款。

一人驻村,举家扶贫。他的父母家人也热心主动参与扶贫,为驻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办小学捐赠物资献爱心。在父亲重病住院期间,林炜仍坚守岗位,全身心投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几个重要节日都驻守村里,尽可能多地和百姓接触,争取更多外出村民的理解支持。

林炜一家人关爱儿童.JPG

林炜一家人关爱儿童

同时,他注重宣传,挖掘基层榜样典型,积极传播正能量,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自然村岭池自筹自建、投工投劳扩建公路的事迹被《福建日报》专题报道,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这种“乡贤捐赠一点、群众筹集一点、政府配套一点”的公益事业全新运行模式,开辟了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新路子,是对新时代新农村“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先扶智”倡导的有力映射。

队伍引领有板有眼

党建基础薄弱、一些制度缺失、有时管理缺位,这些现象在当代农村几乎成为常态。某些党员、村干对不正确的工作模式习以为常,甚至没有意识到偏差和错误,活在功劳簿和老一套里面。针对长期存在的支部老龄化、服务能力差等情况,林炜有意识从带好队伍入手,扭转工作态度,提高办事水平。

省委办领导来村看望视察.jpg

省委办领导到村看望视察

省委办公厅副主任许守尧到村视察慰问时,曾语重心长地嘱咐:“一个人好、两个人好,不是真的好,要教会百姓做事方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这才是驻村干部最需要做的事。”林炜牢记领导的教诲,利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契机,严格按照程序走,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标准,组建年轻化、高素质、强有力的两委班子。

团支部换届.JPG

团支部换届

在丰富队伍内涵的同时,林炜还注重充分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引导在外发展的村民投入家乡建设,扩大队伍“外延”。同时,还与镇内黄沙村(软弱涣散村)以及溪东乡东源村(创建红星村)结对共建,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力争把党建群工作开展得更具形式、更有声势、更得民心。

共建共进.JPG

共建共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两委及群团组织成绩斐然,各级领导给予充分肯定。“五一”期间,支部开展“爱我家园、美我潘墩”义务劳动,清理水渠村道,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唤醒村民环保意识;暑假期间,团支部与镇团委联合组织“青春在路上”志愿服务活动,集体走访慰问贫困户、宣传“扫黑除恶,平安建设”等内容,激发在乡团员和党群工作者的活力;“丰收节”期间,承办的松溪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典活动”凝心聚力,调动全村人民热情参与,在田间地头用最天然的农产品和最质朴的表达方式,庆祝属于农民自己的节日,活动场面热烈、异彩纷呈,获得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庆典上,两位农民大姐自编自演的一段快板,将潘墩人对“小书记”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省里下派个林书记,村民对他就真满意;身材看去没多大,做起事来主意大;深入群众得民心,办起事来最认真……”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潘大爷头一回上了电视,面对摄像头,他自豪地笑道:“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现在实实在在地开始感受到日子越来越甜,我们农村越来越有奔头!”

丰收节4.jpg

欢庆丰收节

驻村不到一年,林炜已为驻点村引进资金400多万元,涉及作物种植、农机发展、村道扩建、田间凉亭、安全护栏、灌溉水利、光伏扶贫、电商销售、立面改造等项目。

法治文化广场建设1.jpg

法治文化广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但只有勇敢迈出第一步,才会有希望。有了党支部这个坚强堡垒,才有开展工作的源源动力,产业才会旺,百姓才会富,农村才会美。“用心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情收获每一张笑脸”。与其他驻村干部一样,这也是林炜心中所想,是他们秉持驻村三年无私奉献的不变初心。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