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花果山”
2018-11-14   来源:闽南网龙岩

紫金山金铜矿区,废旧渣场变成生态果园。(资料图片)

果农在绿然生态农庄采摘脐橙。 戴敏 摄

摘掉“红帽子”,种出蜜柚乡

永定区仙师镇,一度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而被称为“第二河田”。上世纪80年代,仙师镇水土流失面积达29.61平方公里,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0.14%。

仙师镇农业站站长范良桂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时候,从隔壁村的一座山头放眼望去,周围都是一顶顶光秃秃的‘红帽子’,红彤彤,零星夹杂着几棵树。”他说,“红帽子”是当地人对水土流失山头的称呼。仙师镇的“红帽子”最多时有127个,仙师是当时永定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

为把水土流失治理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永定一方面以煤代赈,一方面鼓励水土流失区大力种果。当时,永定特地在仙师镇设专职水保副乡长,并设水保管理站。同时,为起带头示范作用,水保部门还办起数百亩水果种植试验园。

据仙师镇副镇长张大春介绍,仙师水土流失治理分“治荒”与“治穷”两个阶段。“治荒”是从1983年至1991年,当时永定通过“示范—推广”的形式,把政府在试验山上示范治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向全镇推广。1991年之后则以“治穷”为主,通过将山场发包给个人,带动大家种植有经济效益的蜜柚、杨梅和脐橙等水果。“由政府建设标准果园,提供果苗、化肥和种植技术,鼓励大家上山种树。”范良桂说,从1994年开始,几户种植杨梅的农户开始尝到甜头,其他村民开始主动上山开荒种果。

江初文便是第一批上山开荒的村民之一。“以前我们家没什么田,有劳力也没地方去,可以说是被逼上山种果树的,现在成了靠山吃山。”江初文说,1989年,他上山种植柑橘80多棵,第二年又种了100棵蜜柚,1994年果树开始挂果,第一批收入就有6000元。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开荒种植,江初文家已经有果树500多棵,凭着种植果树所得收入,他将自家房子从一层盖成了三层。

如今,仙师摘去了昔日的“红帽子”,变成了蜜柚之乡。当年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务田村,400多户村民种蜜柚2000多亩,人均近1亩,年产值约1000万元。仙师全镇种果1.6万亩,其中蜜柚1.1万亩,年产蜜柚600多万公斤。2017年,仙师镇农民人均收入1.3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昔日崩岗地,今朝百果园

深秋意浓,百果飘香。在上杭县湖洋镇观音井百果园中的绿然生态农庄中,金黄的脐橙把果树枝头压弯了腰,农场主吴纪堂正提着篮子,将一颗颗果实剪下,放进篮中,“这些都是准备送人的,24号就要举办观音井采摘节了,到时候果园里满是人”。

谁能想到,这片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果园曾经却是一处崩岗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荒地,而湖洋镇也是上杭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199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吴纪堂回到观音井。他曾在连城发现当地的土质和观音井一样,柑橘却种得很好,这让他萌生了回乡种果的想法。

“治理崩岗,首先就是要整坡种草固土,然后套种绿肥,从而不让水土流掉。”吴纪堂尝试性地种下了100亩脐橙。三年后,崩岗现象基本消除,农庄也开始产生效益。“这里属于低矮丘陵,是黄壤土,土地不肥,但适宜种果。”上杭县水利局水保办主任林晓英介绍。

如今,在吴纪堂的带动下,有48户农户开始在观音井百果园种果,有杭梅、脐橙、蜜橘、巨峰葡萄等50多个品种,面积达2000多亩,并成立了全市首家果业商会。更可喜的是,观音井已经变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4年起举办水果采摘节,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村里开了近10家农家乐,旅游年收入近600万元。

吴纪堂笑道:“我们的水果不愁销,单单游客采摘就已经供不应求,每户果农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以前,村里想让我扩大规模,我想种多少亩都行,现在呐,这些地成了‘香饽饽’,要扩大一亩都难咯!”

2008年以来,湖洋镇继续实施几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实施封禁、种草护岸、护坡等措施,共治理面积12.67万亩。果园让观音井变身成休闲观光农业园,果园经济让山更青水更绿,村民的腰包更鼓。与此同时,在湖洋工业集中区,通过削坡造地的方法,平整崩岗群形成土地400多亩,引进多家高效益企业,通过整治崩岗群形成新村建设用地1万多平方米,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多样化治理,探索“生态+”

据龙岩市水利局水保办主任卢晓香介绍,龙岩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总体呈现“三少三多”的特点,即:水土流失率逐年减少、红帽子山头明显减少、低效针叶纯林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地区群众收入增多、社会参与力量增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生态村增多。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龙岩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5万亩,水土流失率由2011年的8.33%下降至2015年的6.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下降率位居全省第一。

仙师和观音井的大变样,是永定区和上杭县水土流失治理多年成果的一个缩影。目前,长汀、上杭、永定均已通过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考评。

9日,走进上杭紫金山金铜矿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眼的绿树,新栽的三角梅花开正艳,路两边,工人们忙碌着种下千株樱花,人们印象中本该灰尘漫天的矿区却尽显宜人景色。一边是生产,一边是水土流失治理,紫金山金铜矿以草灌乔结合模式,将采矿与复绿结合。如今偌大的矿区中,果园、茶园、植物园分布其中,紫金山金铜矿也成为矿区生态治理的典范。2009年,紫金山金铜矿被水利部授予“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生产建设单位”。

龙岩各地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因地制宜,分类型、分区域探索多样化治理模式,建立示范点:新罗主打矿山生态恢复型治理、永定主打低效果园改造、上杭主打低效林改造、武平主打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长汀打造汀江生态经济走廊……

成效显著,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持续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龙岩未来的治理工作仍存在诸多挑战。“剩下的水土流失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此外,治理成果维护更需进一步巩固。”卢晓香表示,下一步,龙岩将转向于高水平保护及高质量治理,深化“长汀经验”,解决林分结构单一和土壤改良问题,促进全市水土流失率到2020年降至6.5%以下,其中长汀降至7.5%以下。

“更重要的是用心做好‘生态+’文章,加入产业、加入文化,努力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卢晓香如是说。( 张杰 戴敏 林斯乾 )


责任编辑:明仙